渤海郡公 作品

第六百五十三章 財政之道


  驛站的官員,負責民驛的傳遞,溝通物流,這可以帶動地方貿易的發起。

  教育的官員,負責基礎教育的建設和管理,以及普及識字等基礎教育。這是一國之根本,可以提高綜合國力。

  醫療體系的官員,負責基層醫療,保證大乾的政治口號,救國救民,維繫基層百姓的健康。

  巡檢官,負責治安緝捕,律法專員,管法律宣傳和“公告”,類似以後的檢察官。

  還有聽起來像是主官的公署專員,實際他只管三件事,一是上傳下達,包括朝廷和上級政令的講解,本地民情聯絡和上呈,一是戶籍登記,一是監察其他官員。

  此外還有農業專員和商業專員,農正管農業規劃、技術推廣和田畝核查登記,商正則是推動工商發展,核查登記本地工商戶,這就是楚行規劃的公署諸官。

  這些人裡,真正擔負管理職責的就是公署專員、巡檢和農商專員,但他們的職責也是有限的。

  公署專員的戶籍登記著落在保甲制上,只為巡檢和農商專員提供基礎資料,巡檢無定罪之權,農商專員也無收稅之權,都只是立足於基層的服務和信息掌握功能。

  如何保證這些基層官員能盡責盡職,做該做的事,不應付,不造假,除了專員的監察之外,還將基層民人的相關活動,比如買地創業的法理依據等事務,由過去到縣衙備案,分散到基層公署,而且還拆分出戶籍、田地和工商等細項,這就是一項公共服務。

  畢竟官府和朝廷在理論上要代言公正,民人買房置業分產,必須要找中人,如果中人裡沒有官府,官府也將不會給他提供法律保障。

  藉著新朝核定田畝和作坊商行等產業歸屬的行動,由此來確立民人私產,也是一樁強制將民人納入新朝體系的“群眾大運動”。這個造反者獨享的好處,楚行當然不會說破。

  聽了楚行關於公署的設置,大乾內閣和六部的官員都還很迷惑,這像是官麼?

  將官府進一步推廣到縣以下的基層,楚行就是要將原本明朝治下的社會當作鐵礦石,丟到爐子裡,鼓風翻攪,讓空氣中活躍的氧成分跟礦石裡的碳和雜質化合,從而將其冶煉成鋼。

  “那麼,到底誰來收稅?還是縣官麼?”

  縣之下規劃如此細緻,讓眾人都感覺,縣一級的官府也再難保持原有的架構,這變動已經難以把握,只好開口問楚行。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回答,到底地方和中央該怎麼分稅?”

  楚行終於繞了回來。

  地方和中央該怎麼分稅,又扯出了另一個大問題,要分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有細心的官員粗粗一算,搖頭連連。

  大乾所控地域,以百縣計,官府下鄉後,到時就是近萬官員。

  算上官員俸祿,外加公所開銷,怎麼也得二百萬兩銀子,而富裕一些的行省,一地在偽明統治時,每年向戶部上解錢糧也不過七八十萬兩銀子,這不是怎麼分的問題,是根本就不夠分。

  在場不少官員是揚州府、蘇州府、常州府、淮安府、鳳陽府之前明朝衙門的官員,這些官員在官場的時間久了一些,雖然執行力差了一些,但是好在看問題,其實相對於年輕的官員更加全面。

  沒等楚行說話,一名山陽出身武舉人出身的官員,喚做陳啟新,起身便反駁了他。

  陳啟新雖然只是個武舉,但是其人頗有才華,在大乾攻佔鳳陽府時,被遴選為官。

  甫一加入大乾,便上書楚行,認為天下弊病,科目、資格、行取考選。

  文章洋洋灑灑,看的楚行頗為欣喜,認為這是天下少有的改革派,便調遣到了揚州,做了兵部給事中。

  而其人做事,卻是兢兢業業,便是胡爺也非常認可。

  此時,陳啟新便道:“地方雜派呢?雜派都還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先不管是誰收了,也不管工商那一部分,

  偽明時,沿海的省份每年要繳納將近三百萬兩銀子,這還不夠分?”

  這事楚行自己就知道,對民人來說,正稅都還是小頭,雜派才是大頭,雜派裡還攤著官員的索取。

  更要命的是,中央所要的正稅很難對得上實際情況,對地方來說都是定額稅。

  而地方自收的雜派,卻能一層層接近真實情況,害民最大的一層,其實還是鄉紳,因為他們最熟悉真實的“稅源”,這就是一路搭車下來的結果。

  將正稅和雜派當作一塊大餅通盤考慮的話,問題就不止是怎麼分,而是要先回答官員們所問的“怎麼收”這個問題。

  很多雜派是收到吏員鄉紳腰包裡去了,官府可沒收到。

  讓地方和中央分稅,只是楚行治政構想的表象,根本目的是融解過往的儒法社會架構,逐步推動地方有限自治,而這就需要另一項措施來配合,那就是地方議會。

  但眼下還遠不是時候,楚行的安排是先打下基礎,將儒法社會原本的自治引導到近現代國家的地方自治上。

  “許每鄉鎮區民人自設民會,由當地有產之戶自己推選民會代表。攤丁入畝後,除開按田畝徵收之正稅,其他雜派我們定下具體名目,分攤到每縣鄉鎮區,由民會代表們自己商定其中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