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番外四】

    中國對荷蘭的征討,過程非常順利,除了堡壘攻防戰,前期還進行了一系列的野外戰鬥。

    來自南印度和孟加拉的中國僕從軍,對陣錫蘭島上的荷蘭僕從軍,雙方數次戰鬥的總兵力達到五萬人。

    在正式圍攻堡壘之前,雙方死傷總和就已經近萬。其中,大同軍死傷18人(皆非戰鬥減員),荷蘭士兵陣亡15人、輕重傷員60餘人,剩下的死傷都來自於雙方僕從軍。

    野外戰鬥的慘烈失敗,導致荷蘭殖民者兵無戰心。

    再加上荷蘭國內經濟蕭條,不可能得到任何增援,總督居然直接下令投降。而且,只提了一個要求,即保證荷蘭船隻和人員的安全,允許他們全部坐船回國。

    就此,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觸角,最遠只能延伸到開普敦——東非沿岸殖民地,要麼被阿曼奪取,要麼被葡萄牙侵佔。

    勝利消息傳回印度地區,晉王在南印度威望大增,所有邦國都譴使來送賀禮。鄭森在孟加拉也更加硬氣,土邦王公恭順有加,貴族皆以會說漢話為榮。

    “總制,西邊傳來消息,奧朗則布打了大勝仗。”

    說話之人,是殺死大玉兒的太監吳良輔。

    這位老兄調回南京之後,在鴻臚寺幹了幾年,如今擔任孟加拉副督,貨真價實的朝廷正四品官員。

    鄭森問道:“什麼時候的事情?”

    吳良輔說:“就是朝廷大軍征討錫蘭時,莫臥兒也在征討阿富汗。皇帝奧朗則布御駕親征,已經獨立的阿富汗諸酋長,悉數被莫臥兒軍隊鎮壓。聽說,莫臥兒還出了個名將,叫什麼阿米爾汗,征討阿富汗時戰無不勝。奧朗則布撤軍時,任命阿米爾汗為阿富汗總督。”

    鄭森忖度道:“阿富汗叛亂平定,波斯又是昏君治國,這等於莫臥兒的西部邊境徹底穩定。以奧朗則布窮兵黷武的性子,接下來肯定還要打仗,要麼向南打德干諸國,要麼向東來打我們孟加拉。”

    吳良輔說道:“德干諸國多高原山地,莫臥兒行軍比較困難。若是來攻打我們,直接順流而下即可。拋開別的不提,只從軍事來講,奧朗則布肯定要先出兵孟加拉。”

    “你說,奧朗則布這廝,真敢來摸天朝的虎鬚嗎?”鄭森問道。

    吳良輔分析道:“此人兇殘狡詐且剛愎自用,如今又平定阿富汗,必然更加目空一切。孟加拉地區是大糧倉,莫臥兒這些年連續鬧饑荒,奧朗則布恐怕早就盯上了孟加拉的糧食。”

    鄭森說道:“如果不請求國內出兵,只靠我們自己也能防住,但終歸是有幾分危險的。還得用計謀才行!”

    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這個人性格簡單又複雜。

    他是有腦子的,甚至稱得上狡詐。

    但又莽得很,從不妥協,從不和解,缺乏政治智慧。特別是做皇帝以後,一切靠武力和權力來解決,完全拋棄祖宗那套聯姻和宗教自由政策。…

    阿富汗諸多部落被逼反不說,拉賈斯坦的土邦王公們,也都躍躍欲試準備造反了。原因很簡單,作為皇帝的奧朗則布,居然強行插手拉賈斯坦的土邦王公繼承權。這種做法,讓土邦王公既驚恐又憤怒,他們寧願被異族殖民統治,也不接受皇帝捏著自己的命根子。

    說句實在話,奧朗則布如果是中國皇帝,恐怕會得到很多歷史迷的喜歡。真性情,夠鐵血,不妥協,就是剛,偶爾還表現得有情有義。

    這個皇帝的初戀,竟然是姨父家的女奴。

    以皇子的尊貴身份,公開跟女奴談戀愛,完全可以拍成古裝戀愛劇。

    他年輕時,因為父親的一句牢騷,直接七個月不進皇宮。倔得很,就是要賭一口氣,脾氣上來了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此時此刻,奧朗則布徹底平定西部,他接下來面臨著四個選擇:

    第一,南下征討起義者西瓦吉;

    第二,南下征討不聽話的比賈普爾國;

    第三,南下征討硬骨頭戈爾孔達國;

    第四,向東征討鄭森所在的孟加拉總督區。

    大臣們紛紛建議,先去攻打西瓦吉。因為這是起義者創建的勢力,根基尚淺,而且從地勢來講,行軍也不是非常困難。

    奧朗則布卻說:“要打就打孟加拉,那裡是帝國的失地。而且,那裡有吃不完的糧食,那裡有無數的商人和工匠。奪取孟加拉的好處,比得上平定十個西瓦吉!”

    發小兼死黨大臣庫裡汗勸諫說:“陛下,孟加拉被中國所佔,恐怕不容易對付。就算我們前期順利,成功趕走中國總督,但惹怒了中國皇帝,中國軍隊也會捲土重來。到時候,就是無休無止的戰爭。而我們向南出兵,不管攻打哪個目標,都沒有這樣的後患。”

    “你懂什麼?”

    奧朗則布冷笑:“中國皇帝野心極大,他甘心只佔孟加拉?必須趁著中國在孟加拉立足未穩,舉全國兵力去征討,把中國人徹底趕出去。否則的話,中國侵吞的土地會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就不是我們征討孟加拉,而是孟加拉的中國軍隊來打我們!”

    庫裡汗問道:“陛下打算出兵多少?”

    奧朗則布說:“阿富汗有阿米爾汗做總督,我是非常放心的,只須留少量兵力就行。譴使去波斯,就說我要聯姻,莫臥兒皇子求娶波斯公主。波斯人忙於安排婚事,就不會來入侵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