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盾 作品

第79章 十二團營

    “啟稟陛下,朝廷自正統十四年八月募兵至二月初,共召募民壯九萬五千二百餘名,如今朝廷與瓦剌議和,兵部請旨遣散所募民壯。”羅綺、李實二人的使臣隊伍還沒出發,兵部居然就開始申請裁撤民壯了,朱祁鈺偏過頭斜著眼睛看著于謙,面帶不解。



    “於卿何意?”按照朱祁鈺之前交待的改革,給兵部的規劃是要將召募制定為長久方案的。



    “回陛下,正統十四年十一月朝廷頒了《虜退詔》後,朝廷召募民壯比之前順利了很多,但所募來的民壯恐非實意,臣請旨裁撤一些。”需要民眾當兵打仗時召不來人,一聽達子退了反而都踴躍當兵了。



    “既然是召募的士兵,自然要與軍戶有所不同。每月拔以糧餉,從軍伍或三年或五年後無論是否傷病皆予以清退,再一次賞予錢糧並授予職差。驛站、信差及各衙門差役都要增加人手,就從退清的識字官軍裡安排好了。”朱祁鈺的意思,自然是別輕易放過這些召募過來的士兵。



    遣散容易再想召募就難了,何況之前朝廷並不寬裕時錢糧都付了,如今學著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手段對商賈伸了手,錢糧這幾年都不用擔心,自然更沒必要因為錢糧的原因把人給放掉了。



    “既然是召募的民壯,依前約放還為民即可。若是安排了差使,只怕是軍戶中可得差使的就少了。”于謙提出疑問道。



    “各差使都當經過考核,可當用者方能領了職差。眼下軍戶識字者幾人?就是朝廷安排了教書先生,恐怕也難有幾個能通過考核的。”對於識字班的效果,朱祁鈺沒抱太大希望。



    識字班就是識字班,年齡越大的越是記憶力不好,學東西越是慢。民壯中難免有早先上過私孰的,經過三、五年軍伍得了功績,再給個差使正好可以促進募兵制的實施。



    “臣領旨。陛下,朝廷以後就繼續在北直隸並山東、山西等處召募民壯從軍嗎?”



    “不。”聽了于謙的問題,朱祁鈺直接否認道:“全國實行,全國實行募兵制。試行或五年,或十年後,全國廢除軍戶制,一應俱為募兵制。這是之前已經交待過的,兵部要抓緊擬出相應的章程來。讓戶部、吏部協從,一併商議。”



    對於大明朝已經實施了這麼多年的軍戶世兵制,朱祁鈺改革態度堅決。軍戶世兵制執行的是在軍者終身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套路。一旦入伍就只能死在任上,人這一輩子就完了。



    而一旦全部採用募兵制,應募者只要服役一定年限就能退伍為民,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一呼百應召募清退的軍士回營作戰,也就是藏兵與民的策略。



    部分應募的士兵還能夠因為戰功得到升賞,清退軍伍後朝廷再經過考核授予吃官家飯的差使,仍然會對底層老百姓有很大吸引力。



    “哎?之前我可是要求兵部儘快組建新營,原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為老營負責清退官軍,新營操練軍士的。經過石亨操練數月,如今怎麼樣了?”



    原本的三大營各自有總兵官,那位管三千營的忻城伯就是作死不好好操練被抓了現形,如今還在邊塞吃土。



    三大營各自有總兵官卻也同時互不統一,經過大仗暴露了很多問題。按照之前兵部給出的評價是“三大營各為教令,臨期調撥,兵將不相習”。



    按照後世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方式,朱祁鈺提出框架性的思想讓于謙、石亨抓總負責,範廣等軍官負責具體操練。差不多也大半年了,除了征戰之外京營附近仍有十萬餘步軍還在操練中,也該檢驗一下了。



    “回陛下,臣等近日正於五軍四位都督並諸將商議,將京營操練諸軍編為五團營。每營配置原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官軍,使陛下所言多兵種協同作戰形成常態化。”時不時聽到朱祁鈺說出幾句新名詞,于謙也覺得很貼切。



    “京營官軍可以一萬人為一營,應該足夠設十二營,便設十二團營好了。各營可有側重點,根據各自側重點分別配置協從兵種。”如果按照五團營、十團營再到十團營這樣一個發展速度,怎麼著也得兩三年時間,而十二團營的由來就更久遠了。



    正統復辟後即刻殺了于謙,廢除了十團營制,重新按照太爺爺朱棣設置的三大營管軍。而比父親朱瞻基更短命的朱祁鎮很快就去見上父祖,兒子明憲宗朱見深上臺後立刻又恢復十團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