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 作品

第八百一十五章:太子出閣(第2頁)

  雖然簡單易行,但是卻不夠盛大,難以彰顯儲君社稷之本的地位。

  當初冊封的時候,皇太子實在太小,路都走不穩當,所以只能如此‘委屈’。

  但是,如今的這位皇太子,就算仔仔細細的算,也有三歲半了,不僅能走路,而且知禮儀,能讀書,完全可以按照舊制舉行儀典。

  為了這件事情,禮部又重新商討了許久,最後,還是胡大宗伯再次拍了板,拉著戶部的沈尚書進宮了一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胡大宗伯說太子尚幼,且畢竟是出閣,不是冊封,不宜過分浩大,沈大尚書在一旁可憐兮兮哭窮打滾(劃掉),最終,才勸得天子改了主意。

  但是,二者最終也各自做了妥協,太子畢竟不算小了,不可能真的像之前一樣,完全坐著不動。

  何況,這中間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太上皇的位次。

  無論是冊封還是出閣,受詔只是其中一環,並不是結束。

  按照流程,在受詔之後,皇太子需朝謝聖母皇太后,中宮皇后,生母皇妃,畢後出殿,再受諸王,文武朝賀,受諸王及文武百官冊表箋,方算是禮成。

  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今的宮中,有兩位皇太后,兩位皇后,還有一位太上皇。

  從皇位繼承這一脈來算,皇太子受詔之後,朝謝景陽宮太后,中宮皇后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若從血脈傳承來算,朝謝慈寧宮太后,太上皇,端靜皇后及生母皇妃,也是不能省的。

  要知道,文華殿在皇城東南,慈寧宮在皇城西南,坤寧宮在皇城正北,景陽宮在皇城西北。

  而且,最要命的是,朝賀可不是按照地理位置,哪個方便先去哪,而是要按照尊卑順序來的。

  所以,即便不提受詔的流程,單單看朝謝的流程,真的按照典制操辦的話,那流程就是這樣的。

  皇太子先在皇城東南的文華殿受詔,然後,到皇城西南的慈寧宮朝謝聖母皇太后,再往皇城西北的景陽宮朝謝皇太后。

  繞完這一圈,馬不停蹄的就要往南宮去,先往重華殿朝謝太上皇,再往延春宮朝謝端靜皇后。

  這些完了之後,再轉回皇城,往坤寧宮朝謝中宮皇后,然後再繞回南宮,朝謝生母皇妃。

  更不要提,朝謝之後,還要轉回文華殿,受諸宗室,文武百官朝賀。

  這麼一通走下來,別說一天了,兩天都未必能折騰的完。

  這一環,當初在先皇之時,因為皇太子實在太小,直接就下詔免賀了。

  但是,以如今天子想要大操大辦的想法,自然是不可能省掉的。

  所以,商量到了最後,考慮到時間問題,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考慮到,太子殿下雖然三歲半,但也只有三歲半,這麼一通流程走下來,怕是要當場換太子的現實狀況。

  作為禮部的一把手,向來以平衡各方出名的胡大宗伯再出新招,將兩種不同的儀典融合了起來。

  既然皇太子的年紀,已經足可以支撐不太繁複的儀典,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如此減省,畢竟,每一項的儀程,都是在奠定皇太子的地位和身份。

  但是相對的,因為畢竟是出閣讀書,不算是正式的冊封,而且,時間,精力方方面面的原因,也不必如此隆重。

  既然流程不能省,太子殿下又跑不動,那麼不如,乾脆就把一些環節合併起來。

  所以最後,禮部乾脆將出閣儀放在了奉天殿,節省時間起見,也不用讓皇太子來回折騰,索性在出閣之日,將兩宮皇太后,太上皇,兩宮皇后,都通通請到內殿,一併朝賀。

  雖然說從禮制上來說,讓皇太后,太上皇和皇后來遷就皇太子有些不妥,但是勝在省心省力,也算是臨機權變之法。

  最重要的是,既能按照天子的意思全禮,也能順順利利的把儀典操辦下來。

  於是,各方歡喜,事情便這麼定了下來。

  這天一大早,文武百官,勳貴外戚,四夷諸使,各方耆老,依次列班,等在宮門外頭。

  和平素不同的是,這種儀典之上,一眾大臣穿著的不是尋常熟悉的補服,而是最正式的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