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無水 作品

第四百八十四章 科舉二三事


  唐朝的科舉制度,其實並不怎麼受到重視。

  這一點上,從今年才開始正式安排禮部侍郎安排科舉上可見一斑。

  以往負責科舉的,不過是普通的員外郎罷了。

  員外郎不過從六品,而禮部的侍郎則是正四品,這就直接體現了重視程度與否。

  至於說此次李雲澤這個親王過來,純粹是其個人行動與朝堂的重視程度無關。

  唐時科舉的科目通常為六科,其中秀才科因為難度太大而在高宗事情就被廢棄。

  因為極少有人能夠考得過不說,甚至就連報名這一科的都沒有幾個人,那自然就沒有留著的必要。

  剩下的五門科目裡,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重要,參加這兩科考試的考生也是最多的。

  唐初期,明經科高於進士科,但是到唐中期以後,進士科的地位開始高於明經科。

  人們越來越推崇進士,以至於進士從此之後就成為了科舉的代名詞。

  相對比其以往的舉薦制度乃至於九品中正制來說,科舉無疑是開天闢地般的好事情,給了普通人一個哪怕微乎其微卻真實存在的上升通道。

  可這麼多年下來,尤其是在李三郎認錢不認人之後,已然是極為腐臭不可聞。

  科舉逐漸演變成世族門閥維持自己門第的手段,他們動用各種手段拿到名額,使得中舉者的能力和素質大幅度下降,而許多真正的有識之才,名人,傑士卻遭受排擠。

  這其中,既有得意者如‘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賞花浪子盂郊。

  也有‘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門閥掘墓人黃巢。

  孟郊的《登科後》與黃巢的《不第後賦菊》就是唐時科舉的最為真實的寫照。

  就像是此時,李雲澤這兒就被送來了許多份的行卷。

  舉子將平時所作詩文卷軸向尚書省所在官府,即禮部交納,所以稱為納省卷,又稱為“公卷”。

  而舉子向一些達官貴人私自呈送的詩文稱為“行卷”。

  這是一種提高知名度,從而增強被選中幾率的方式。

  畢竟主考官知道了你的名字,看到了你的大作自然是會加深印象。

  因為這次最終選擇誰登科的人是李雲澤,所以這些行卷就送到了他的手中。

  李雲澤翻開了一番,他之前看重的杜甫,高適,王之渙等人的作品卻是一個皆無。

  “這些都是參加本次科舉的一些出眾才子所做。”負責本次科舉的主考官,禮部侍郎面帶笑容的向著李雲澤做公薦“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應該說,能夠來參加科舉的,基本上都是人才。

  唯一的區別就是,送到李雲澤這兒,為禮部侍郎所公薦的這些,基本上都是出身門閥世家與勳貴之家的子弟。

  畢竟讀書是一件極為耗費的事情,普通之家哪怕是傾家蕩產也供養不出來一個讀書人。

  唯有世家門閥與勳貴之家,才有這份實力自然也就是人才更多。

  所謂公薦,就是通過關係門路推薦給主考官,算是變相的先行內定。

  這次的禮部侍郎雖然是主考官,可惜有個親王在邊上看著,只能是將事兒轉到他這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