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豸 作品

第1037章.除夕夜(完).


  ……

  ……

  肖溫阮的答案是“上行下效”。

  按照肖溫阮的看法,下層官員的品性作風是由上層官員所決定的,只要是帝王本人英明堅毅、重用賢臣,被賢明帝王所重用的賢臣也就會跟著重用清廉實幹的下層官員,最終就可以由上而下的改變朝廷風氣。

  肖溫阮擔任了多年的太子太師,朱和堉的性格與觀念皆是深受影響,從前也一直都是按照肖溫阮的教導而行動的。

  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處處碰壁、事事不成。

  趙山才的答案,則是“用之有方”。

  根據趙山才的說法,朝廷裡既有貪官也有賢臣,乃是帝王的權衡之術,一味重用賢臣不可取,一味重用貪官也不可行,有些事情還必須要那些不折手段、沒有底線的貪官才能辦成,一個英明的帝王就應該放大臣子們的長處、壓制臣子們的害處,這樣才能造就王朝盛世,於國於民都有好處!

  肖溫阮過世之後,朱和堉就陷入了迷茫期,趙山才的出現就好似讓他尋到了指路明燈,他的想法與行為也漸漸受到了趙山才的影響與改變,這種改變略顯緩慢,但一直持續著。

  而這種改變的最終結果,卻是眾叛親離、權勢大損。

  與趙俊臣達成結盟之後,朱和堉也忍不住向趙俊臣詢問了同樣的問題。

  而趙俊臣的回答,卻是與肖溫阮、趙山才截然不同。

  趙俊臣的答案很悲觀,他認為官場上貪官汙吏的出現是不可能改變的,這不僅是吏治問題,更還是人性問題,無關於制度與國情,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但趙俊臣又表示,明朝在思想教化、選拔渠道、官紀監督等方面都做得很差,吏治之弊雖然是不可能徹底根除,但還是有機會改善的。

  就以教化來說,明朝的讀書人只讀四書五經,史書工筆也只是記載著歷朝歷代的帝王功過,這種教育模式下的讀書人有沒有學到忠孝廉恥不知道,但肯定沒有學到愛護百姓,當他們擔任了朝廷官員之後,指望他們愛民如子自然是絕無可能,即使是偶爾出現幾位憐惜百姓的好官,也只是因為他們的良心尚存,而不是緣於他們的自幼養成的觀念,但“良心”二字往往是最難以承受考驗的。

  說根到底,就算是那些出身於尋常百姓人家的讀書人,他們通過科舉邁入官場的目標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造福百姓,而是為了徹底擺脫自己尋常老百姓的身份、迫不及待的走向尋常百姓的對立面。

  接下來,趙俊臣又稍稍向朱和堉講解了明朝在官員晉升渠道與監督制度方面的種種缺陷,但並不詳盡,表示這些事情還不是朱和堉現在應該考慮的。

  朱和堉與趙俊臣見面結盟的那一天,兩人有近半時間都在探討這個問題。

  聽到趙俊臣的這些解釋,朱和堉既是茫然、又是震驚、更還有些警惕。

  茫然是因為趙俊臣的說法與趙山才、肖溫阮二人相差太遠,趙山才與肖溫阮二人的說法即使是有些不同,但皆是很重視帝王的作用,而趙俊臣卻是從頭到尾都不認為帝王能夠在吏治方面發揮出關鍵作用,即使是偶有成效,也必然是時間短暫。

  震驚是因為趙俊臣講訴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謂是洋洋灑灑、條理清晰,見解頗是獨到與深刻,必然是長時間的認真考慮過相關問題……朱和堉完全沒有想到趙俊臣身為滿朝上下最著名的大貪官,竟然也會詳細思考這樣的事情。

  至於警惕,卻是因為朱和堉敏銳的察覺到——趙俊臣並不是從臣子的角度上思考這些問題的,甚至也不是從統治者的角度思考這些問題,趙俊臣考慮這個問題的立場還要更高於皇帝,但究竟是何種立場還要更高於一國之君?朱和堉一直想不明白。

  不過,經歷了肖溫阮與趙山才的教導之後,朱和堉卻是不會再盲信任何人的觀點了,哪怕是趙俊臣的許多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朱和堉也不會全信。

  更何況,趙俊臣也有許多說法聽起來很是荒誕——比如說,趙俊臣認為數百年之後,某些國家為了杜絕官員貪汙受賄的違法行為,甚至還會讓貪汙合法化,只需要換上某個好聽一點的名義,譬如說“政治獻金”之類,官員們的貪汙受賄行為就不算是違法了,這個問題也就不復存在。

  這種說法自然是讓朱和堉難以接受。

  朱和堉已經不似從前那般固執己見、非黑即白,但他依然還堅守著某些底線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