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茶常在 作品

第二百五十九章:劍有雙刃,事有利弊

 “削藩!”

 “以正德帝之脾性,其必然會藉助此番漠北失利一事。”

 “於暗中行那削藩之舉。”

 燕王府承運殿偏殿書房內。

 許奕端坐於太師椅之上,眉頭微皺地低聲喃喃道。

 其之所以敢這般確定,並不單單是基於其對正德帝的研究與瞭解。

 更基於史書中歷代當權者面對類似事件時的處理態度。

 無任何一位當權者,能夠容忍中樞朝廷不斷衰弱而邊藩諸王卻不斷壯大的局面。

 若是以此為出發點去思考的話,便不難猜測出漠北失利後正德帝極有可能會有的一系列動作。

 首先有一點可以十分明確。

 那便是自正德十五年最後一場漠北決戰過後。

 邊關諸王與中樞朝廷同時進入了休養生息之中。

 自進入休養生息之後,大周幾乎每隔兩三年便會有一次大的天災人禍。

 最近兩次如前年的山東大水。

 史官對其記載為:‘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

 如去年的關中大旱。

 史官對其記載為:‘關中赤地千里有餘,大飢、人相食。’

 而每一次大型天災的發生,都意味著國庫的極劇消耗。

 反觀大周邊王則無此憂。

 無他。

 邊王於封地內只有食萬邑的稅收,而無封地內的民生管轄之權。

 當年太祖皇帝開國立藩時定下的這條規矩看似極大地限制了邊王的權利。

 但莫要忘了,凡事都有兩面性。

 邊王無封地內的民生管轄之權,自然便無需對封地內的民生所負責。

 無論封地內是大旱也好還是突發大水也罷,種種後果皆由中樞朝廷負責,與邊王無關。

 也正因此,當中樞朝廷忙碌於賑災,甚至是為了賑災而極具消耗自身實力時。

 邊藩諸王卻在默默地休養生息。

 除此之外便是軍餉等一系列問題。

 與朝廷需豢養全國兵馬不同,邊藩諸王只需要顧及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便可。

 在無戰事之前。

 其最終結果必然是邊藩諸王愈發地壯大,而中樞朝廷則隨著各地民生而忽強忽弱。

 如此情形之下。

 正德帝豈有不借助漠北失利一事,暗中削弱邊關諸王的道理?

 其次則是漠北失利本身。

 其彷如一面銅鏡般,毫不客氣地直照中樞朝廷本身。

 若此番漠北一戰,李光利以雷霆之勢擊敗匈奴左谷蠡王。

 那麼無論邊藩諸王壯大到了何等地步,在此情形下其勢必不敢輕舉妄動。

 偏偏漠北一戰的最終結果是那李光利戰敗,且損兵萬餘。

 此事意味著什麼,對於邊藩諸王自然不言而喻。

 正是基於這一點。

 故而正德帝此番必然會勒令邊藩諸王出兵漠北。

 思及至此。

 許奕嘴角微微上揚,勾勒出一略顯冰冷的笑容。

 “正德帝,當真是好算計啊。”

 許奕身軀微微後靠,口中不無感慨道。

 無論漠北失利一事這面銅鏡下的中樞朝廷是何模樣。

 邊藩諸王縱使真有異心,也絕不敢在局勢尚未明朗亦或者尚未‘徹底混亂’之前有所輕舉妄動。

 畢竟,第一個公然站出來之人,往往會成為眾失之的。

 若通俗些,那便是槍打出頭鳥!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

 正德帝勒令邊藩諸王出兵漠北一事,自一定程度上可稱得上是陽謀!

 若藩王得令後,所派士卒皆為‘老弱病殘。’

 那麼朝廷必然會以此為藉口,將那藩王標榜為‘眾失之的。’

 到了那時,正德帝便可名正言順地吞併那‘眾失之的’藩王的一切。

 若藩王得令後,所派士卒皆為精兵悍將。

 那麼對於正德帝而言,便無異於雙喜臨門。

 一來,其可借藩王之力攻伐匈奴,進而緩解朝廷大軍自身面對匈奴時的壓力。

 二來,其可借匈奴之力,為其行削藩之舉。

 可以說無論是藩王的精兵悍將消耗匈奴兵力,還是匈奴兵力消耗藩王的精兵悍將。

 對於正德帝而言都是一喜聞樂見之事。

 思及至此。

 許奕嘴角的冷笑愈發地深邃起來。

 ‘凡事都有兩面性。’

 ‘正德帝這類似於陽謀的算計雖能緩解一時局勢之痛。’

 ‘但其此舉必然會為以後埋下禍根。’

 許奕身軀漸漸放鬆,心中低聲喃喃道。

 縱觀其前世歷朝歷代的削藩之舉。

 僅僅只有一例兵不血刃成功削藩的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