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 作品

第二十五章 先去看看再說(月票加更1)



                安平廣宗縣城外,“邵”字大旗遠遠出現在地平線上。

    倉皇逃至此處的千餘義軍一見,當場炸了:“邵賊至矣!”

    一半人當場潰走,散得到處都是。

    另有一半人不想跑了,戰戰兢兢出城,束手就擒。

    剛剛從輜重車上取下鐵鎧、長槍,披掛整齊的銀槍軍士卒一看,頓時氣樂了。

    行軍之時,不著甲、不扛槍、弓不上弦,每遇敵情,都會由輔兵取來器械,幫著他們披甲上陣。

    一路上追擊敵軍,他們披甲、卸甲的次數太多了,大部分時候還不用打,一個個膩歪得很。

    不過這也是好事。

    只要打仗,必然會死人,賊眾聞風而潰,倒省了許多事了,也能讓更多的袍澤全須全尾回家。

    追擊到這會,隊伍已經縮水不少。

    少掉的是一千牙門軍及兩千丁壯,他們“護送”著繳獲的財物、六七千名俘虜、兩百各色工匠先行,前往汲郡。

    到汲郡後,稍事休整一番,然後再經河南、洛陽返回梁縣。

    俘虜們的命運已經決定了:種田。

    不會種不要緊,鞭撻之下,總會學會的。

    廣成澤環境不太好,開發程度不夠,開闢出的新田地產量不高,與開荒無異——事實上就是開荒。

    這是一個辛苦的活計,有時候還容易得病,讓俘虜們趟第一道雷,改造好環境,再適合不過了。

    “俘虜總計六千八百餘,種個千餘頃地沒問題。”邵勳召集諸將,開始畫大餅:“我已著留守之牙門軍輪番派人看守,每俘種地十餘畝,一年產出,供他們自己吃喝後,應還略有盈餘,可拿來給戰歿的兒郎們發撫卹。”

    “這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從今往後,俘虜們耕田所獲糧豆,就專門給銀槍、牙門、長劍三軍發撫卹。產多少,發多少,除非一戶一年所領之糧超過二十斛,那樣我才會取走多出的部分。”

    “戰歿兒郎的家屬,可直領十年撫卹,到期後方止。”

    邵勳說完後,看著大家。

    其實,他定的這個標準還是低了,有點欺負晉人的感覺。

    唐代規定,戰歿士兵一年領十二斛撫卹(一唐斛=三晉斛),直領十年,故初期戰鬥力較強。

    武后年間,因為幾次慘敗,死了太多人,這條規定名存實亡,卻不知還有幾人能足額領取了。

    到了唐玄宗時期,戰爭更加頻繁,他甚至在南詔大送了幾次人頭,壓根給不起撫卹了。

    但怎麼說呢,這玩意就和府兵一樣,在打天下的時候特別好用。以後不能用了,那就再想其他辦法,或者降低標準。

    反正邵勳留了個口子:除去屯田俘虜們的口糧後,產多少,發多少,不夠也沒辦法,或者你們好好打,抓更多的俘虜回來?

    “將軍,此乃德政,兒郎們聞之,定然感佩。”李重正色說道。

    國朝其實也有撫卹,但形不成定製,隨意性很大,且極少針對士兵群體。

    本來大部分就是世兵或徵兵,軍餉都沒有的,又如何談制度層面上的撫卹呢?縱有,也是將領的個人行為,或者朝廷的臨時行為,且不是每次都有,數量還很少。

    邵勳定下的“恤田”,已經是制度層面的事情了,與隨意性較強的個人行為完全是兩個概念。

    恤田或許歸官府所有,但府兵、牙門軍、銀槍軍戰歿軍士的家屬有權分享產出,為期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