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不瘦 作品

第60章 目標:地安橋畔

褡褳火燒是老京城常見的傳統名點。

 製作時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的話,味道最妥。

 成品的褡褳火燒其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

 又因其長條型,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褳,故名褡褳火燒。

 可能是蘇木搶先花了蘇迎軍計劃買漁具的錢,也可能是蘇迎軍得知自家小弟收入還可以,且沒了板車的負債,所以這次豪橫了許多。

 最後糧票差點不夠,蘇木見狀也主動湊了四兩。

 大半盆褡褳火燒分成兩個包裝,還有一提麻豆腐。

 包裝也很有意思。

 先是用荷葉包裹了,外面再用牛皮紙加上一層,最後用馬蓮,是一種跟稻草類似的東西捆紮好了。

 那些包裝用的綠色大荷葉都是從圓明園、什剎海、積水潭等園林湖泊裡採摘的新鮮荷葉。

 最初這些地方都種有大面積的蓮藕,除供皇廷觀賞及食、醫用外,一部分荷葉就被用於民間裝食品。

 包括月盛齋、天福號的醬羊肉、醬肘肉,現在也都用這種荷葉包好並用馬蓮繫好。

 回家吃時不但肉香,還有荷香味。

 只不過因為這幾年荷葉的產量供不應求,有些店採摘不到合適的大荷葉,就會用木紙來代替使用。

 而外面的牛皮紙也不是所有客人都會給包裹一份,實在是蘇迎軍買的太多了。

 屬實是大客戶。

 其實去年之前,商家除了牛皮紙外,還有更適合當做包裝的東西,叫“蒲包”。

 其實就是用河邊、水塘等處生長的蒲草編織而成的包裝盒。

 將買的食品放入鬆軟乾淨的蒲包裡包好,上面再蓋一張印有商家字號的紅紙,用紙繩一系,又美觀又實惠。

 京城的“蒲包”多是來自河北保定地區白洋淀出產的茁壯蒲草編織,蒲草柔韌結實,用它包裝食物還能有多日不腐不壞的效果。

 不過去年因為政策的原因,那些村子裡幾乎都絕了搞小生產的事情,蒲包也就徹底斷了供應。

 從褡褳火燒食堂再次出來,蘇迎軍騎著車,後面的蘇木肩上對角斜跨著兩套布袋漁具,雙手各自拎著褡褳火燒和麻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