餮饕 作品

第347章 榆樹縣休整

第三百四十七章榆樹縣休整

趙固和蘇振光的部隊,成功穿插突圍以後,就在四平重新集結隊伍,收攏部隊清點人員裝備安置傷員,這才發現部隊戰鬥減員過半,不得不向上級申請休整,補充兵員恢復建制。

但是在這個時候國軍的大兵壓境之下,趙固的部隊,在四平顯然是站不住腳了,軍情緊急隊伍集結以後,馬上又奉命向長春方向後撤。

此時上級決定馬上改變戰略方針,讓開大路走兩廂,把主要的城市讓給國軍,分散隊伍佔領周邊的鄉村,和遠離城市的邊緣地區。

然後在集中力量消滅敵人的孤軍,和貪功冒進的小股部隊,再次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局面。

隨後國軍的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的20多萬國軍出山海關,來勢洶洶對我軍展開全面進攻,緊接著陳明仁部佔領四平,曾澤生部佔領了長春。

這段時間東北民主聯軍,完全處在戰時不利的被動局面,和喪失戰場主動權的狀態下,隨時都有可能被國軍吃掉。

那麼導致我軍,能夠一舉扭轉不利得戰局,掌握東北戰場得主動權的一場重要的軍事行動,正在這個時候悄然展開了。

這是一場被稱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得戰鬥打響了,準確地說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是一系列戰役,只不過這一系列戰役發生在同一時間段,彼此之間是有著緊密聯繫的。

在佔領東北的主要城市以後,杜聿明下達命令,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鄭洞國,向吉林省白山市臨江縣方向進攻,因為這裡是我軍南滿軍區得指揮中心。

此舉一方面是逼迫我南滿軍區進行決戰,另一方面是打通從通化到集安的交通線路。

國軍大部分的美式機械化部隊,非常依賴交通線路得完整,交通線路中斷了,他們將寸步難行了。

當時南滿軍區採取內外線相互配合、追敵分散、爾後尋機殲擊得作戰方針,與國軍進行周旋。

說的通俗易懂一點,就是運動戰和游擊戰相結合的升級版,總得作戰方針還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爭的十六字訣。

游擊戰爭的十六字訣,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游擊戰爭作戰指導原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戰術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是,從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基本特點出發,利用農村的政治、經濟和地理等有利條件,揚長避短,靈活機動,以求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敵人,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奪取游擊戰爭的勝利。

經過十餘次大小戰鬥,果斷出擊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七千餘人。

當南滿軍區進行一保臨江時,位於北滿地區的主力部隊按照堅持南滿,鞏固北滿,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滿緊密配合,主動打擊敵人得總方針,趁松花江面已經大面積封凍的有利時機,越過鬆花江到江南配合作戰。

因為人們將松花江以南地區習慣地稱為江南,所以我軍主力部隊這次軍事行動被稱為一下江南。

我軍主力部隊一下江南,迫使國軍停止了對臨江地區得進攻。一下江南、一保臨江地區,以我軍取得勝利而結束。

為此不甘心失敗的杜聿明依然不死心。他為了擺脫兩面作戰得困境,急於解決南滿問題,集結優勢兵力向長白地區發起進攻。

活躍於南滿地區的共軍毫不畏懼,堅持內線、外線配合作戰得方式,在運動中尋找機會殲滅敵人,零敲碎打地殲滅敵人。

今天消滅1個團,明天干掉大半個師,敵人越打越少,我軍越打越多,這就是二保臨江,三保臨江,四保臨江地區。

當南滿軍區堅持與敵人作戰得時候,我軍主也沒有閒著,分別兩次越過鬆花江,進入松花江以南,參與作戰,他們在有力地援助南滿軍區同時,給予了國軍沉重得打擊,這就是二下江南和三下江南。

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中,我軍取得了堪稱輝煌得戰果,在歷時3個多月時間,我軍與十餘萬國軍,進行了連續作戰,殲滅敵軍5萬多人,遏制了敵人得進攻態勢。

杜聿明在我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之戰中損失嚴重,再也沒有能力主動向我軍發起進攻了,從此國軍進入了戰略防禦階段,我軍進入戰略進攻階段。

這段時間趙固和蘇振光的部隊,奉命撤到吉林榆樹休整,並且在休整期間就地補充兵員,同時儘快讓部隊恢復戰鬥力,投入接下來的戰鬥中去。

在部隊休整期間,趙崢嶸在和當地房東一位年近九旬的裴老壽星,又是前清舉人,聊天時得知這個地方的由來。

聽老舉人講相傳此地,市街用土壁圍繞,在土壁之上生長著繁茂的榆樹,由遠望去如同個森林,故此地得名為榆樹。

還有另一種說法,老夫還是深信不疑的,此地名源於城南的一棵參天古榆樹,據說這棵榆樹需十餘人合抱,而樹的周圍百米,無其它樹木生長,因此目標明顯引人注目。

在很早以前,從寧古塔等地移居的漢人,在此樹周圍 墾荒建屯,稱之為大孤榆樹屯。

後來墾荒的人口愈增多,漸成集鎮,於是大孤榆樹屯的名稱逐漸傳開,後來又稱孤榆樹,縣名榆樹便由此演變而來。

相傳該地很早就有人類生存,至元滅金後,這裡更是城郭為墟、土地荒棄、居民寥落,康雍年間,從寧古塔遷民授荒墾耕,老百姓聚落在一棵大榆樹下,稱之孤榆樹屯。

到嘉慶年間人口漸多,又兼關內山東、河北等地流民攜眷而入,民興業旺,商賈漸集、次第繁榮。

到了光緒年間榆樹和扶余分治,在孤榆樹屯設立地方衙門榆樹縣,宣統元年改為榆樹縣直隸廳,民國二年改為榆樹縣。

聽了裴壽星關於榆樹縣的由來,趙崢嶸感到非常有趣,在看這位老人長得慈眉善目,一臉的仙風道骨超塵脫俗,不覺間就好奇的問道,老人家你對當前的時局怎麼看。

聽見趙崢嶸這麼一問,裴舉人也來了興致,用手捋著飄灑在胸前的三縷美髯,朗聲說道,孟子言五百年必有聖人出。

但凡聖人,必有偉大而堅定的信念,博古通今,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思想。

懷揣著重建社會價值傳統、挽救世道人心的崇高理想,聖人出,必能知天下人心,故必將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德能服天下,其才能治天下。

聖人的出現是應運而生,是時勢造就的,周出姬旦制禮作樂,以血緣宗法制度為紐帶創華夏禮樂文明,是中華文化的真正奠基者。

孔子與周公剛好相隔五百年,孔子生平最仰慕周公,最崇拜的就是他創建的禮樂制度。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建者,也是後世公認的聖人,他註解的五經,被後世尊為不可動搖的文化經典。

後世的思想主流,一直都是孔子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可以說孔子奠定了中國人,此後數千年的文化性格。

而司馬遷是最具有聖人特質的,他是最偉大的史學家,他的《史記》前無古人,全面構建了中國正統史學系統。

大唐高僧六祖惠能大師,是真正將佛教進行中國化的集大成者,他為貧苦的大眾指出了一條,最為直接的求道之路,那便是反向內心而悟證。

禪宗思想成為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源頭,是中國人內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惠能之後又過五百年,南宋的朱夫子真正將儒釋道三教融會貫,其格物窮理的思想,為中國人指出了學習儒家文化的方法,即積累而漸進的治學理念。

同時朱熹在五經基礎上,又提取四書作為精華,以他註解的四書五經,此後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正統學術思想。

朱熹之後號稱大明三百年第一人的王陽明,以格物致知思想挑戰朱熹的格物窮理,吸取了禪宗思想以致良知之學,反身悟理於心,而不必捨本逐末向外去求。

心學也將知行合一的理論,應用於政治和軍事的實踐之中,並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王陽明之後五百年,近現代時期,群星閃耀,最為光照四方的偉大人物,老夫首推毛澤東了。

他成長於亂世之中,從小便勤奮好學,樹立偉大的志向,他翻遍史書、苦苦思索以期能夠找到,解救中華民族於水火的方法。

在紅軍艱難的長征歷程中,關鍵時刻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以他為核心的領導群體,在此後的抗日戰更是戰功赫赫,其功績足以彪炳史冊、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