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721【相差懸殊的平民教育】


貧民窟的房屋密密麻麻,偶爾會出現街道,但這些街道最寬也不足兩米。

“這條叫胡家街,”鴻臚寺通事指著狹窄的石板街道說,“三年前,有位胡姓富商,捐錢給泥路換上石板,知縣便將此街命名為胡家街。石材是富商捐錢買的,可在街上鋪設石板,卻是沿街家家戶戶出力。”

街道兩邊的屋簷下,也有許多攤位,這些攤位不收管理費,只要別擺到街上就行。

攤位上也沒啥好東西,有自家做的布鞋,有自家趕的餛飩皮,有自家熬的涼粉等等。顧客都是附近的貧民,收工回家路過,順手就買一些。

守攤的多為老婦人,衣服上全是補丁。

棉布是很容易穿破的,一兩年就要破好幾個洞,不似化纖布料那麼結實。對於平民來說,衣服總要縫縫補補,多穿幾年就變成補丁重補丁。

彌爾頓路過一個攤位,守攤的老婦人似乎沒見過洋鬼子,用好奇的眼神打量他們。當視線與老婦人相遇時,老婦人立即露出微笑,說道:“客人買粉條不?番薯粉條會做的可不多,還是我兒媳婦在城裡(城中心)學會的。我這粉條好吃得很,冬天就著大白菜燉,吃了渾身都是力氣,去碼頭扛包都能多扛幾袋。”

通事翻譯之後,彌爾頓也笑起來,居然真的掏錢買了一把粉條。

隔壁攤位的老婦人見了,立即吆喝起來:“盤娘糖嘞,盤娘糖嘞。宮裡盤貴妃(訛傳)教做的糖,快來看看嘞!”

這裡賣的盤娘糖,明顯就不正宗。因為蔗糖很貴,老婦人捨不得多放,只用少許紅糖來湖弄。

彌爾頓買了幾塊薯絲糖,一邊吃一邊走。他很快就發現,即便是貧民窟,街道上也很乾淨,沿街住戶都被分配了地段,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掃大街。

這跟倫敦貧民窟的髒亂差,形成鮮明的對比啊!

走到學校附近,彌爾頓竟然發現文化用品商店。

書籍的印刷質量很差,紙和墨也是最劣等的。毛筆更離譜,竹製的筆桿上,甚至還有沒刮乾淨的毛刺。

但在南京的貧民窟裡,確實出現了文化用品店,而且還不止有一家!

這裡的學校,叫做“西山小學”。

學校連圍牆都沒有,小山丘有一條路可以上下,沿著山路走上去就是學校。

房屋也很低矮簡陋,但教室特別大,一個班有五六十人,學生密密麻麻坐在一起。而且,學生的學習用品也很差,沒有正經的硯臺,全用陶土小碗研墨寫字。

更沒有清一色的儒衫,學生身上穿的,全是打滿了補丁的破舊衣服。

“這裡的老師,怎麼都很年輕?”彌爾頓問道。

校長也很年輕,才三十多歲。他指著正在講課的一個老師說:“這位老師叫於桂,今年才十八歲。他沒考上縣裡的吏員,又不願去做學徒,小學畢業沒兩年,就來本校做了數學老師。”

十八歲的老師,而且還只是小學畢業……跟城中心的貴族學校相比,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