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海上雄師 作品

第一百七十七章 新式鎧甲(第2頁)

  主要還是現在火槍數量嚴重不足,每月最多隻有十支的產能,而弓弩,因為有了此前的經驗,黃文亮又組織了幾個木匠,專門打造這東西,成效倒是還可以,每月能生產二十多把精良的弓弩。

  成本比起火槍來說倒是低廉了不少,除了對盾兵和重甲兵穿透力差一些,準度倒是不錯,訓練起來也很方便。

  除了這這些,那還是成本低廉,一副上好的弩片,壽命都在千發左右,而一支銃管,壽命只有區區二百發,算下來四五兩銀子也只能打二百發,這還不算火藥和銃彈,如果加上這些,每打一發得花費三四十文錢。

  這要是大規模裝備起來,不知道得花多少銀子來堆。

  難怪大明王朝後來會被活活拖垮了。

  除了這些東西外,士兵的鎧甲也是個問題,在船上的水兵,自然不能穿太重的鎧甲,因為水上作戰,難免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況,萬一落水,鎧甲過重肯定會導致這些落水士兵溺亡。

  大明時代的鎧甲雖然不比宋代時期的鎧甲重,但最少也有三四十斤,試想抱著一團三四十斤的鐵跳海,水性再好也沒有辦法保命,因此水兵們都是穿的皮甲。

  但是對於陸戰兵,他們乾的就是和別人玩命的活,皮甲的防護就顯得有些弱了。

  唐學志決定將此前的一些老式鎧甲,改良一下,將後背和兩側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去除,再將鎧甲上的甲片稍微改薄一些,只求護住胸前部位。

  這個時候沒有複合材料,頭部的防護倒是隻能根據明軍現役頭盔,進行改進,主要還是在不減少防禦的情況下減負。

  這個時候,島上的婦女也有上千人,哪怕是下大陳島的家眷中,女子也有三四百人,唐學志決定,先從魚鷹隊員家眷入手,招募五六十人,建立一個小型的被服作坊。

  一些要求不是太嚴格的東西,則可以讓那些不能長期待在作坊,但是在家有些空閒時間的人領回去作,這樣一來,也減輕了作坊的負擔,但卻提高了產能,還能讓這些隊員家眷掙多一分月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