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阿三 作品

第108章 師出有名救荒盜墓


   民國年間,盜墓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一起由頭是——救荒。這件事情,發生於ah省壽縣境內。

   有歷史的地方肯定有寶,壽縣就是這樣;而有寶的地方,盜墓賊肯定就多,壽縣也是這樣。

   民國年間,ah壽縣一帶發生了不少盜墓活動,除了本書說到的張子清、朱旭初、龐子安盜墓外,影響最大的還有這次的“救荒盜墓”以及抗戰開始的“李品仙盜墓”。

   還有……

   救荒盜墓的發起者名義上是鄉紳之流,實則是當時的縣長唐明友、縣警署署長陳布林,以及他們的幕後“保護傘”古沛然。

   就像張子清盜墓一樣,都是在他們的授意之下,只不過這次的名頭看似冠冕堂皇些罷了!

   在壽縣,最讓民國盜墓賊感興趣的,是境內分佈廣泛的楚文化遺址。

   楚人東徙,楚國最後一個都城便在壽縣境內。楚王及其王室成員死後,均葬於壽春的東南遠郊。

   這裡東至大古堆集,西至瓦埠湖,南至莊墓橋,北至賴山集,在其百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古冢比較集中,是楚王及貴族墓葬區。

   而著名的“李三古堆”就在其中。

   除了有名的李三古堆,附近還有“趙家古堆”、“斗笠古堆”,另有幾個較大的古堆已陷入瓦埠湖中,一些中、小土冢大多已經夷為耕地……

   此即《越絕書》(卷二)所謂,“壽春東鳧陵亢者,古諸侯王所葬也。”

   古沛然、唐明友熟讀古史,是深知他們祖上冒青煙,在這麼一個地方做了官,這是上天的眷顧,不盜白不盜,不得白不得。

   但是民國雖然懦弱,卻也懂得敬祖慕宗,對於祖國的千年文明,也制定出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

   所以古沛然之流,於不敢明目張膽之際,巧使暗計,巧立名目,以蔽天下人耳目。

   壽縣朱家集鎮(今劃屬長豐縣楊公鎮)境內的李三古堆,當地人俗稱“離散古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考古報道中多稱“李三孤堆”。

   在李三古堆東北約5公里處有一個“大古堆”,其封土比原來的李三古堆還要高大;而在李三古堆西北約5公里有一個“小古堆”。

   李三古堆——大古堆——小古堆,這三座墓分別坐落在一個巨大的等腰三角形的三個角上。

   這是楚人的一種葬俗,還是無意中形成的“葬三角”1,目前考古、民俗專家仍未揭開其中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