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幹活


 青石金柱,柱枋下雕著五福圖。

 項志清仰頭看了看:“康熙時的簷柱,乾隆時的枋額?”

 李定安點點頭:“對!”

 院子裡這樣的建築組合還很多,比如廊柱和底座,大邊和隔心,斗拱和走獸,寶剎和正脊……有新有舊,有明有清,有民國亦有建國初。

 輕輕一推,兩扇門順聲而開,項志清又瞅了瞅:“複合板材?”

 李定安笑笑:“確實有點不倫不類。”

 淘寶上兩百多塊錢一幅,質量很差,估計是老道士換的。

 這樣的東西也很多,所以陳靜姝才覺得這裡建的很怪,古不古,今不今。

 也是這個原因,才沒人把這兒當古建築,更沒人懷疑過裡面的東西是古董。

 不然,也輪不到李定安……

 邁過門檻,光線一暗,肅然的氣息撲面而來:青石祭壇、雕木供臺、三清、四御、張道陵、許敬之(淨明道第一代祖師)……

 三位教授還好,何安邦、呂本之那幾位也還行,畢竟知道的稍多一些。但張普生、高勝東和四位同學全愣住了:不是朱氏宗祠嗎,怎麼成了道教神殿?

 隨後,李定安又指著神像給他們介紹:

 “這是馬皇后(玉女),這是徐皇后(齊天聖母),這是崇禎(日光道君),這是周後(月光仙子),這是第一代寧王朱權(沖虛真人),這是婁妃(贛江女水神)……如淨祖師朱元璋和玄武真君朱棣在地下室,其他帝后沒有神像,只有牌位,而且都是喻稱……”

 明白了,確實是神殿,但同樣也是朱氏宗祠。

 何安邦又指了指房頂:“那是什麼,雙龍戲珠?”

 所有人都抬起了頭:頭頂上,一根兩臂合抱都抱不攏的雕樑,不知燻了多少年,下方的煙油已呈滴落狀,梁身幽光滑亮,隱約能看到兩條龍的紋樣。

 “對,兩邊還有三行龍、四團龍,以及祥雲、蝙蝠、海水、牡丹……”

 “九龍得羅?”

 李定安豎了個大拇指。

 清代除了皇帝,能穿明黃袍的只有道士和和尚,建築能刻龍樣雕飾的,唯有道觀和寺廟。

 比如龍虎山張天師的十七龍紋大洞仙衣,以及立在龍虎山上清宮外的廟闕,同樣是十七條龍。

 黃氏修的是淨明道,在清代已屬正一教,宗門主持也能稱天師,可穿明黃仙衣,門外也可立龍柱。

 有沒有龍樣法衣不知道,有沒有建過龍紋闕柱更不知道,如今就剩八道雕龍的大梁。

 四道在這裡,另外四道在他剛剛睡覺的那間房子裡。原本也可以刻十七條,但黃氏以示敬畏,每道樑上都雕了十六條:一正龍,七行龍,八團龍。

 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剛好一十六。從他到崇禎的大明曆代帝王加起來,剛好也是一十六。

 十和六拼起來,剛好是個朱。

 所以,想不佩服都不行……

 呂本之也仔細看了看:“梁是什麼材質?”

 “楠木!”

 “金絲的嗎?”林思齊小聲嘀咕,“怎麼沒被人偷走?”

 “薰成這樣,不刮開油煙看,沒人能認得出來。再說就算是金絲楠木也不算貴,划不來偷……”

 “多少錢?”

 “一方一兩萬吧!”

 林思齊算了算,又點點頭:“確實不貴!”

 其他三位同學卻一臉古怪:林師姐,他怎麼說,你就怎麼信?

 一方一兩萬指的底徑不超過四十公分的木材,然後每寬十公分價格就會翻一倍。

 但你看看這根有多粗?

 八十公分以上。

 每多一百年,價格又會翻一番,而且指的只是普通材料,但這又是什麼?

 雕樑啊大姐,這是古董、古董、古董!

 你就沒琢磨琢磨項教授剛剛說的那句:康熙時簷柱,乾隆時的枋額?

 佩服林思齊之餘,譚宏光又數了數:這是典型的明清殿閣式抬梁構架,大梁就有四根,另外還有檁、柱、椽、栿,以及額、枋、簷、榑……支撐件和結構件加起來足有上百,而且只是院子裡的四座堂閣中的一間。

 算材料當然沒多少錢,但都要是康熙時期的古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