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學生還配助理?



                清代四王皆擅仿古,但要論誰水平最高,當屬王翬。

    後世評價他“仿誰像誰”,就連張大千也說過“仿古無人出王石谷之右者”。

    再論藝術價值,他的作品和王時敏、王鑑不相上下,成集的畫冊曾拍出過上億的天價,單幅作品也均拍出過幾千萬的價格,而且全是仿的前代名家之作。

    反倒是他自己創作的作品,價格要稍低一些。

    而眼前這一幅也是仿的,也正因為他仿的是王時敏仿黃公望的作品,所以價格才高。

    再看創做時間,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王翬四十歲,正值盛年,也正是創作水平最高的時候。

    而恰好,這一幅是他最具代表的“秋林賦詩山水”,不敢說是巔峰之作,但稱一句鼎盛時期的佳作完全沒問題,相對而言價格又要高一些。

    所以系統估價兩千六百萬,還是比較中肯的。

    李定安之所以說還能翻一番,是上面的印和題跋。

    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的印和題詩就不說了,每多一位名家鑑賞後留字留印,畫的價格就會漲一到兩成,這是藝術品市場公認的常識。

    關鍵的是,除了這三位之外,還有兩枚印,四句詩。

    一枚是《恭勤不倦》,印章之下有兩句詩:金秋富佳日,勁柏葆長年。

    上午才見過,這字跡印象不要太深刻:蓋章狂魔乾隆。

    另一枚是《睿鑑》,同樣有兩句詩:暮從秋山下,山嶽隨人歸。

    印他沒印像,仔細再看字,稍微有那麼一絲眼熟。問題是,不論是印,還是題跋,位置都比乾隆的高那麼一點點?

    換種說法:除非是乾隆之前的皇帝親筆所留,不然絕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那會是誰?

    稍一思索,李定安就有了答案:順治沒這愛好,所以不大可能。雍正也不好這個,而且康熙的諡號中有“文武睿哲”這個詞,所以他也絕不可能用“睿鑑”的印章,所以,就剩被乾隆奉為一生之偶像的康熙了。

    畫既然是真的,那題跋和印呢?

    要是有問題,系統早就指出來了……

    所以,這可是兩代皇帝鑑賞過,且留下墨寶的珍品,這幅畫絕對出自清朝內廷之皇室宮藏。

    要是值不了五千萬,李定安敢把畫給吃了……

    哈哈,又賺了?

    徐徐的吐了一口氣,他指了指兩枚印鑑:“高師兄,當時請專家鑑定,看到這裡,又是怎麼說的?”

    “這兩枚印都找不到出處,專家就稱是仿畫之人臆造的……所以又說乾隆的字也是仿的,不過仿的極真……”

    明白了:內行看東西,哪怕九十九處沒問題,只要有一處找不到來歷,就絕不會下定論。何況這畫不止一處不對:畫風不對,畫工也不對,意境更是與王時敏背道而馳,當然就成“看不準”了。

    再加上這枚找不到出處的印鑑,以及又莫明其妙的冒出來一個《睿鑑》,而且比乾隆的位置更高,就更顯的不倫不類,自然而然的,這幅畫就成了贗品。

    也因此,就壓根沒人往“是不是名家仿的王時敏”這一點上想過,甚至是這會兒李定安拿著這畫說是王翬畫的,十有八九會惹來幾句“神經病”……

    其實要是下點功夫,還是能找到出處的。《睿鑑》不敢說,但《恭勤不倦》絕對有相關記載,資料就在故宮裡,他前兩天還見過。

    不過不怎麼好查:滿文的!

    稍頓了頓,他又問:“鄭總請的是哪裡的專家?”

    “是華夏書畫院的程院長……”

    “這可是好幾千萬的東西?”李定安眉頭一皺:“沒請國博和故宮的研究員,或是請吳教授他們看一看?”

    高勝東一臉驚恐:你當這些人是大白菜,想請就能請的動?

    一看他這副模樣,李定安就知道自個想的太簡單了。

    這麼說吧,高勝東怎麼也是吳湘的親傳弟子加左膀右臂……要是這麼容易請動吳湘,他能賠幾百萬?

    他悻悻的抽了一下鼻子:“再看看其它的!”

    “行!”

    高勝東點頭,在前面給他領路,李定安剛要跟上,又覺腰裡一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