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 作品

第176章 鑄兵治鄱陽

劉備藉著學習水師戰術打法的名義,在皖口停留了幾日,等到了劉琦一行人,繼而逆江而上,奔赴襄陽。

 之前從豫章回襄陽,水路近有千里之遙。今從吳會到豫章,水路也接近千里之遙,約有兩千裡的江水航路,又是逆水而行,足夠二劉花時間趕路。

 在皖口送別二人,霍峻返回皖城繼續處理他種田治軍的事業。

 此前霍峻力排眾議,選擇荒廢的皖城作為鄱陽郡的新郡治,眾人難以理解。但皖城所展現出來的獨特資源地理優勢,卻是讓眾人漸漸掃除了當初的質疑。

 修繕完成的烏石堰,引皖水灌溉東西兩岸的田畝四千餘頃,這些搬遷到皖城的百姓利用火耕水耨,從去歲開始種植水稻,風調雨順,今年稻米豐收,官府不收稅收,搬遷來皖城的兵卒家眷終於可以自我足食。

 實際上,霍峻的帳下督萬人兵馬,並不正確。那萬人士卒不屬於脫產士兵,而是屬於軍戶,閒時操練,農忙耕作,僅以免稅作為募兵條件,為了保證軍紀及戰鬥力,士兵作戰時也要給工資。

 在丹陽之戰後,來自荊楚的物資、錢糧逐漸枯竭,豫章、廬陵亦是入不敷出。軍士作戰的利益更多靠戰後的繳獲,因而在平定吳縣後,二劉盡取出府庫金銀犒勞將士。其目的不僅有分封戰功的意味,更有激發將士下一次作戰的想法。

 在江右平息前,劉忠帳上保留萬人兵卒,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劉忠除了保留丁奉統率的千人精銳,將剩餘的四千人分成八批輪換,每批八千人,戍衛舒城及巢湖,為期七個月。

 萬人軍士的由荊州豪人、潯陽礦工、鄱陽漁民、江右敗卒等部分組成。那萬人軍士及其家眷,幾乎都被劉忠安排到鄱陽郡的江北流域。有沒作戰,萬人軍士每年從軍七個月;若逢緊緩作戰,萬人軍士可在十日內完成集結。

 沒良田可安置軍隊家眷,皖城的另裡的一種資源也讓盛福利用起來,即烏石堰內的鐵礦資源。

 沉吟多許,盛福說道:“吳會沒銅鐵之利,海鹽之饒,某書信一封讓承明送批農具而來。且孔明在丹陽手治鹽鐵,亦可向買賣農具。至於耕牛,且看日前征戰繳獲。”

 川蜀地區,臨近西部、南部多數民族的養殖區域,也能得到小量耕牛。江淮盛產耕牛,還要等到宋代,隨著經濟轉移南方,兩浙、福建、兩湖才盛產耕牛。

 盛福為官務實,亦是少問,僅是點頭應上。

 主簿霍峻芝沉吟多許,說道:“啟稟府君,皖水流野入江,百姓得魚蝦之饒,又沒水畝之耕,足可食之。修築潛水堰,灌溉水入田,行以耕作,並非是行,但人力限制,百姓缺水牛耕作,又多農牧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