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城風月 作品

第1275章 大明的喪鐘


所謂國家戰略,必然有內外兩層考量,方才能付諸實施。

內,必須要政治修明、國泰民安、資源充足、士氣沖天。人人敢戰,人人願戰,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外,必須形勢水到渠成,天時地利人和。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大局底定。

對於內部,夏國上下信心十足。

這不但是所有夏國人的願望,也是所有中華民族的願望。

這片土地已經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到了該結束的時候。

而夏國是唯一可以擔當此重任的。

而外部形勢的發展,也是促成夏國制定全新戰略的重要因素。

“大明的最後一分元氣,也即將耗盡了。”

短短的一句話,飽含了侯恂無盡的感慨。

他曾為熱血士子,失志學成報國;

他曾是大明忠臣,無懼生死榮辱,只為朝廷迴歸正途。

但是最終,大明讓他失望了,他開始尋找新的希望。

現在回頭來看,已經半截身子入土的大明,當真令人唏噓。

“由於大明將所有精銳的軍事力量都已經調到遼東,中原腹地徹底空虛。張獻忠在四川和湖廣翻江倒海、來去自如;革左五營縱橫馳騁於豫東、皖西一帶,已經佔據了大片的地盤。而聲勢最大的,則是重新出山的李自成。他在河南攻城略地,無往不利。而且經過從前的失敗,李自成痛定思痛,重點吸收了很多讀書人幫助建設,提出了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政治綱領。我們判斷,照此趨勢下去,最終推翻朱明王朝的肯定是李自成。”

柳一元代表總參謀部,向在場的所有人通報了軍事預判。

張獻忠進去四川之後,帶走了大量的明軍,以至於河南、湖廣北部空空如也。

這讓李自成抓住了機會。

儘管他剛出山時只有一千多兵馬,但是被朝廷和災害禍害的生不如死的萬千百姓,還是將他當成了救星。

李自成所到之處,無數百姓蜂擁追隨,令他迅速膨脹。

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注意吸收了李巖、牛金星、宋獻策等落魄文人,迅速在內政建設方面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