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城風月 作品

第978章 黨爭之禍


貫穿朝鮮王朝中後段歷史,在政治上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黨爭。

歷史上稱之為四色黨爭。

所謂的四色,並非指四種顏色,而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按照對立統一的原則,東與西乃對抗的關係,南與北同樣如此。

和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樣,黨爭的起源必然是學術方面。

東人黨和西人黨最先登上歷史舞臺。

宣祖初期,當時富有名聲的儒士金孝元和仁順王后的弟弟沉義謙關係十分緊張。

傳統的士大夫都站在了沉義謙這一邊,而新晉的士大夫則是金孝元的擁躉。

說白了,就是思想領域的新舊之爭。

兩派的矛盾激化,源於銓郎之爭。

所謂的銓郎,是朝鮮王朝中負責文武官員人事行政的重要職位。

這可是關係到官帽子的要害官職,無論是東人還是西人,都想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這和大明萬曆間,東林黨同浙黨、楚黨、齊黨等對手的京察之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金孝元住在漢陽東面的駱山乾川洞,因此支持他這一派被稱為東人。

沉義謙住在漢陽西部的貞洞,因此被稱為西人。

隨後的鬥爭中,西人黨漸漸失勢,而東人黨把持了朝政。

本來因為鄭汝立謀反事件,西人黨曾短暫的翻盤上位。但是後來西人黨的巨頭鄭澈因為冊立世子的問題而倒臺,東人黨再次掌權。

這又和萬曆年間的立儲之爭格為相似。

如果說把明朝末年中原發生的黨爭事件挪到朝鮮來,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無差別。

朝鮮什麼都學大明,就連不好的方面也都學了個徹底。

短暫的失去權柄,讓東人黨後怕不已。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在對付政敵方面開始採取激烈的手段。

但是在東人黨內部,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贊成採取流血的辦法。

於是東人黨就此分裂,形成了北人黨和南人黨。

至此,四色黨爭的雛形就出現了。

主張採取激烈手段對付政敵的,乃是北人黨;而主張採取溫和手段的,則是南人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