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 作品

第一百六十九章:洪流


  明末的流寇,源於饑荒。

  他們為了掠糧,輾轉千里,荼毒百州。

  他們很多的作為讓人痛恨,讓人唾棄。

  他們的手中確實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數以十數萬,甚至百萬計無辜的人因他而死。

  很多人將明朝的覆滅,神州的陸沉,衣冠淪喪的責任,全都歸咎在他們的身上。

  甚至有人說出了,“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這樣的話。

  很多人都忘記了一件事,無論是高迎祥,還是其他的人。

  他們大部分的人在起義之時本來也只是普通的百姓或是兵丁。

  他們有的因為災害而逃亡的流民,還有的則是迫於賦稅而走投無路的百姓、積年欠餉無力養家餬口的兵丁、失去土地被欺壓的貧苦佃農。

  他們起初只想要一口飯吃,一條活路。

  他們想要的只不過是能夠活下去。

  陝西大災,他們等來卻不是賑濟災荒的欽差,而是日益增長的稅賦。

  徵榷之使,急於星火。

  搜刮之名,密如牛毛。

  民變就此爆發。

  世道將他們逼上了絕路,那些高坐於廟堂之上的大人,將他們逼成了流寇,將他們逼上絕路。

  要求一群連飯都吃不飽的人嚴守“仁義禮智信”,去嚴守道德,這合理嗎,這可能嗎?

  明末的農民軍面臨的問題,比起歷朝歷代的發動起義的農民軍都要困難。

  災荒雖然使得他們在起義的初期就聚集了大量的人力,但是也使得很多地方不能居住,他們沒有辦法佔據原先的地方作為基地。

  歷史上,當農民起義軍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開始約束軍紀,向著正規的方向發展。

  但是明末民變持續了十數年的時間,都一直沒有發展到一定的規模。

  這個時候的明軍雖然在遼東戰場之上屢屢失敗,但是明軍其實並不弱小。

  遼東戰場的失敗其實並非是因為軍事實力的原因,更多是政治上的問題。

  平叛的明軍從四面八方而來,逼得他們成為了流寇。

  如果不去不斷裹挾那些普通的百姓充作軍力,他們將會在短時間之內被剿滅,所以最終的後果,就是在民變的後期,各地的農民軍演變成了流寇。

  他們起初靠著手中的刀槍,他們重新吃上了米,活了下來。

  但是在他們之中,有的人不僅吃上了米,還吃到了肉,他們也嚐到了血肉的滋。

  於是很多人開始走下泥錯誤的道道路,他們向著和那些和他們一樣窮苦的人舉起屠刀。

  無論是在任何的群體之中,總會出現一些居心叵測,道德敗壞之人。

  但這並非能夠作為,將其全盤否定的理由。

  在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都只是被裹挾著向前。

  就算是拼命的掙扎,卻仍然顯得極為無力。

  天下大勢,豈會輕易而被改變?

  明末這一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的民變,持續了整個崇禎年間。

  在他們之中,確實有喪心病狂者,確實有殘忍嗜血者,確實有喪盡天良者。

  但是在他們之中,也有富有遠見者,堅定不移者。

  明末農民軍們幸運的擁有三名富有遠見的領袖人物。

  一個是王嘉胤,他佔據府谷為基業,並沒有四處流竄,而是就地發展,不斷的擴張領土,與進剿的明軍積極作戰。

  可惜他死於內奸、叛徒之手。

  第二個是王自用,在王嘉胤死後,他站了出來挑起了大梁,他想要代替王嘉胤,繼承王嘉胤的遺願。

  可惜他的能力不足,空有抱負,卻是難以挽回大局。

  他失敗了,最終病死於濟源,在他的手上,三十六營義軍開始轉變為流寇,因為只有當流寇才能活下去。

  最後一個,則是高迎祥。

  他接任盟主之時,天下已經徹底的亂成了一團,七十二營之間魚龍混雜,軍中的風氣已經是難以扭轉。

  他很清楚這樣的情況,所以他在被推舉為盟主之後,他想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攻下西安,攻取關中。

  他很清楚,只有佔據一個固定的地盤,著手於提升軍備,才能夠彌補步卒,擁有和明軍硬碰硬的實力,也能夠擺脫流寇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