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難消 作品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七三開


  傳習錄,由王陽明的弟子根據其語錄、信件整理編撰而成,是儒教心學的代表性著作。

  榮非前世有段時間受網絡影響,痴迷王大聖人,特意去書店拜讀過《傳習錄》。但因為古文功底有限,只是潦草地掃過一遍。談不上有什麼心得,能記住的內容更是寥寥。

  其實諸多儒家典籍之中榮非知曉最多的是《論語》,而之所以今日將《傳習錄》作為最後的殺手鐧,實則是有感而發。

  在前世的封建王朝時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通過科考獲得官職,然後施展生平所學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報復,這是所有讀書人的終極理想。

  亦或者是開辦一間書院傳道授業,將自己的學術思想發揚光大。

  最不濟也是耕讀傳家,修身養性,潛心做學問。

  可在這個世界,卻是在其上又增加了一個選項——入書山!

  在這個世界讀書人的眼中,進入書山才是第一選擇。

  只有那些入書山無望之人,才會選擇來到京都參加科考,步入仕途。

  比如緝仙司的顧風宵,當初便是落選書山後才來的京都,結果卻是依舊落榜,最後無奈加入緝仙司。

  進入書山便可修行浩然氣成為修士,成為修士不但高人一等,且還可強身健體、壽運綿長,就算無法飛昇成仙,卻也能比普通人多活個幾百年,可是比當官來得快活舒坦。

  為何近些年書山的大儒數量猛增,而大晏卻是完全停滯?

  只因書山能夠先一步將最有資質的讀書種子納入囊中,來京都參加科考的士子都是書山挑剩下的二等貨色。

  這在先天之上京都儒教就已經輸了一籌。

  再有一點,書山的正式弟子不足百人,記名弟子通常不超過三百之數,滿打滿算還不到四百人。而書山之上光是大儒就有整整十五位,此外還有諸多學問同樣深厚只是尚需時間沉澱積累的飽學之士任職教習。不誇張地說,書山正式弟子幾乎就是在享受一對四、一對三,甚至一對一的精英化教學。

  而反觀京都的眾多書院,一名先生少則教授十幾個學生,多的甚至三四十個學生,這教學質量能一樣嗎!

  還有更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書山傳承數千年,收藏的典籍書籍只能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其中還有許多不許外傳的孤本、絕本。而京都城才只建立了八百年,底蘊的差距堪比天地。

  在榮非看來,讀書不為報效國家,不為百姓謀福利,這就是不務正業。

  讀書人修行倒不是不可以,但以飛昇成仙亦或自在逍遙為目的,就是純純的歪門邪道。

  放在往日榮非雖然看不慣,卻是能力有限,有心無力。

  可既然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就要想辦法殺一殺這股子歪風邪氣了。

  王大聖人的知行合一理論思想,在榮非看來便是對症的一劑猛藥。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在黃粱夷的催促下,榮非直接提筆寫下來傳習錄中自己最熟悉的一段文字。

  最後一筆落下,天空之上風雲突變,已經退走的文氣雲霧劇烈翻滾,其中竟是有隱隱雷聲傳出。好似擎天巨柱一般的玉筆虛影試圖再次攔截,卻是被雷聲震得通體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