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的心 作品

第八百五十九章 屠殺(上)


  大周皇帝郭寧自崛起以來,天天喊著要廣積糧高築牆,卻總是被時勢所迫,一路狂飆猛進。直到這兩年裡,周邊局勢不那麼動盪了,他才能消停下來,著手安穩治國。

  皇帝決心要緩步徐行,部下們自然也不反對。那麼多人踏著屍山血海掙扎多年,也確實想要緩一緩了,所以大周在北疆的經營一直都很謹慎。

  起初各方將帥盤算著,怎麼也得把控制區域推回到界壕沿線,恢復三個招討司的控制區域,至少得把昌州收回來。後來經過推算,覺得在草原上重新恢復防線,修復那數千裡邊牆界壕,四百多個軍堡,簡直是個吞噬錢糧物資的無底洞。新朝肇建之時,多少事情要辦,多少黎民百姓嗷嗷待哺,實在沒這個財力去維持。

  縱然擠出一些財力……朝堂上的群臣請願將之投入到海上貿易搏取利潤,實在不樂見無謂的消耗。

  更關鍵的是,大周的軍事體系,也不兼容這樣的防線。

  大周的軍隊,在許多方面都沿襲了金國崛起初年的優勢,既所謂騎兵、重甲、弓矢、堅忍這“四長”。要保持這四個特長,就需要給每一個士卒極尊崇的地位、極優厚的待遇、極艱苦的訓練、極完善的裝備,於是軍隊的總規模就有難以逾越的上限。

  當年的定海軍,現在的周軍,正軍的員額始終就沒超過二十萬。只消這二十萬人兵強馬壯,以這之控制廣袤領地,並保持對敵國的巨大威脅,是可行的。但若把二十萬人填進一處處軍堡,連個水漂都打不響。

  金國與蒙古對立以後,不斷抽調各地猛安謀克維持界壕防線,結果呢?

  各地猛安謀克先被抽空,然後是鎮防軍、射糧軍,再接著開始強行徵發漢兒壯丁。那麼多人填進防線了,又有什麼意義?

  沒有足夠數量而反應迅速的精銳部隊為依託,一處處數百人規模的軍堡,只能蒙古騎兵面前引頸待戮,不斷的死,不斷地填補,然後繼續死,整個防線不是扼制蒙古的絞索,反而成了大金國持續失血的致命傷口。

  有了女真人作為前車之鑑,大周並不急於恢復對草原上的軍事控制,大周的北疆防線力求穩固,卻暫時不介意縱深如何。

  但由此,也產生了一個讓滿朝群臣都有些尷尬的問題,那就是皇帝出身的昌州,還一直留在蒙古人手裡。

  郭寧本人對此並不介意。他在昌州自然是有很多回憶的,但要說那些回憶有多麼美好,他對邊疆血火生涯的感情多麼深厚,倒也未必。

  可朝中的儒臣們,對此難免耿耿於懷。道理很簡單,大周皇帝的父母,都葬在昌州,哪有兒子做了皇帝,卻把父母扔在異域不管不顧的?建國都三年了,皇帝的親爹該追封,該定下諡號廟號,該修建陵墓……這些事本該是隆武元年就辦好的,哪有一直拖延下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