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四卷 轉戰中原_六百九十三章 新建伯下


  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劉毅可是太熟悉了,在共和國時期,只要是上過初中的學生,都知道知行合一四個字,那可是在歷史課本里寫著呢。這是明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王陽明先生提出來的,所謂知行合一,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簡單來說,這個理論是陽明心學的基礎理論,有的人錯誤的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理論必須和實踐相結合。或者說就是後世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心學跟其他的學說有著很大的不同。所謂知行合一的意思其實應當是知行不分先後,知即是行,行即是知。而不是先知而後行。知和行是並行的,統一的。陽明先生的意思是,人作出某種行為都是由自己的本心所激發的,所以人需要格物致知,致良知,即保留好的本心,去掉壞的本心,然後由內心好的本心來激發好的行動。這才是陽明先生通過心學教人向善的本質。大風小說網

  (漁夫按,關於心學的這一部分,是漁夫自己的理解,馬列主義是唯物論,而陽明心學偏向唯心論,所以如果有理解的更透徹的讀者有更加獨到的或者是更加全面的見解,請在評論區告知漁夫,多謝。)

  不僅是知行合一這副大字掛在正中,劉毅還看到桌案上有許多散亂的宣紙,上面都寫著,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字。特別還有一首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不用說,一定是出自王先通的手筆。雖然王陽明是王先通的先祖,所以王先通的書房裡掛有王陽明的親筆手書不奇怪,可是能將先祖的理論總結的如此到位,恐怕這個王先通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

  王先通回過身來,將一壺水放在火爐上,然後拿出茶壺茶具,看見劉毅正盯著桌上的字出神,他咳嗽一聲道:“咳咳,劉大人,請坐吧,隨便一些,本督這裡沒有這麼多規矩。”此時的劉毅已經收起了輕慢之心,將自己腦海中對王先通的印象全部推翻。不錯,自己對王先通的印象全部是來自人云亦云,別人說王先通是酒囊飯袋,自己就先入為主的認為王先通真的是個昏庸之人而已,可是沒想到王先通對於陽明先生的心學竟然還有這麼深刻的研究,先不說他這個漕運總督當的如何,反正不管他在這個官位上待多久,別人也看不出來他的本事,因為他根本就是無人可用。但是僅僅從這幾句詩文就能看出他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哲學家,最起碼不說比王陽明先生厲害,但是家學淵源在這裡,王先通的造詣應當不差。夶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