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三卷 陳兵外海_四百三十四章 援軍之爭


  城中即將斷糧之際,遠在京師的明廷爆發了巨大的爭論。孫承宗的請援奏摺八百里加急飛馬報知京師。朝堂之上,以兵部尚書梁廷棟為首的一派和戶部尚書畢自嚴為首的兩派爭得不可開交。崇禎坐在龍椅之上甚是頭大。

  孫承宗的奏章到了之後,崇禎聞訊大驚,沒想到皇太極竟然又再一次盡起全國之兵攻明,而且按照孫承宗奏摺上所說,簡直跟去年的己巳之變如出一轍,又是金兵和蒙古兵組成的滿蒙聯軍十一萬人殺將過來。只不過這次沒有將重點放在關內,而是放在了寧錦防線。即便是崇禎自己也知道,皇太極這麼做肯定是想畢其功於一役,一鼓作氣徵調大軍擊破寧錦防線。崇禎自己分析,去年皇太極攻明,打的大明是焦頭爛額,這樣也暴露了大明外強中乾的特性,皇太極一定認為大明精銳全部聚集在遼東,去年的作戰只是打擊了關內的軍隊,遼東軍除了袁崇煥帶回關內的兵馬以外並沒有受到巨大的損失,只要遼東這顆釘子不拔,皇太極一定輾轉反側,覺都睡不好。按照崇禎的想法,遼東一定要救,否則遼東一失,山海關和長城一線直接暴露在金兵的打擊下,那以後皇太極連路都不用繞,薊鎮和京師還不就成為了金國的後花園,沒糧食了就來搶掠一番,崇禎如何能忍得。

  發兵救援那是肯定,按照孫承宗的說法,救遼東就必須救大淩河城,大淩河城是整個寧錦防線的最前沿,是整個遼東以守代攻戰略的起點,如果失去了大淩河城,錦州之前再無屏障,如果錦州受到直接威脅,金兵隨時有可能拿下錦州,那麼寧錦防線從何談起。從薩爾滸開始,明軍一退再退,先是丟了瀋陽,過了幾年又丟了廣寧,西平。如果再讓金兵得了錦州,寧錦防線就基本瓦解了,錦州之後僅有寧遠一地可守,金兵破之指日可待。

  所以派救兵是崇禎定下的基調。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派,派誰,派多少?這個問題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論。按照孫承宗的建議,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調薊鎮兵馬入衛遼東,雖薊鎮兵馬去年新損,戰力不足,但野戰不行,守城應該沒什麼問題。孫承宗的本意是節省時間,立刻派遣山海關的朱梅,調任開平的徐敷奏立刻率領三萬薊鎮兵入衛遼東高臺堡,沙河堡,大興堡一線,加強對蒙古兵的防禦,讓孫承宗可以放心的抽調最精銳的全部關寧軍前往大淩河城救援。如果是從時間上來看,這確實是省時的方法。畢自嚴和劉廷元帶頭支持這個提案,對於戶部來說就近調兵,這樣糧餉都可以省下一大筆,國庫已經極度空虛,真的是無法從更遠的地方調兵了。就算是從北直隸派兵,穿過整個薊鎮,再到寧遠,這中途要花費的錢糧物資根本就無法計數。戶部拿不出來。從工部的角度也是一樣,軍械軍備跟戶部是一樣的道理。本來孫承宗,畢自嚴,劉廷元三位**支持,這個方案應該能獲得通過。就連崇禎自己也傾向於這個方案,自己帶頭節衣縮食,除了外罩的龍袍,內裡的襯衣都是帶著補丁的。自己的周皇后也和尋常婦道人家一樣,在坤寧宮縫縫補補,親自給自己還有皇子們修補衣裳。崇禎更是嚴格要求自己,每日早飯必定是一個白麵饅頭,一碗稀粥。中午只吃一葷一素一湯,晚上亦是如此,就連夜宵也是能免則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