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三卷 陳兵外海_四百一十七章 大軍調動上


  袁崇煥冤死,孫承宗督師遼東之後,整個遼東的權力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朝廷為了避免像以前袁崇煥一家獨大的情況,將遼東軍鎮的權力拆分成了三塊,名義上,孫承宗是遼東督師,軍政方面的最高領導。而實際上,遼東軍鎮被分成了兩塊,軍政分開,遼東巡撫邱禾嘉主政,而監軍張春主軍,最後由孫承宗總覽全局。這樣孫承宗不能作為直接的指揮者參與前線的事務,而是坐鎮寧遠,為日後的軍事協調不及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但是在明廷看來,這是最穩妥的辦法,關寧軍效忠的必須是朝廷是聖上,而不是袁崇煥這樣的督師。

  三月,邱禾嘉拜見孫承宗,言:“今閣老督師遼東,然觀明金利弊,敵勝於野,我勝於城。破敵之策唯揚長避短,避野戰而築城郭。以守代攻。下官觀輿圖,廣寧,義州,右屯乃寧錦之延伸,故應同時修築廣寧,義州,右屯,以互為犄角之勢,再以關寧鐵騎為支援,遊走三城之間,則寧錦防線前移數百里。金兵若不能破,如此往復,蠶食桑葉,數年必能再圖瀋陽!”

  什麼意思呢,邱禾嘉認為,明金戰爭雙方各有優勢,明軍勝在依城防守,而不善野戰。金兵正好相反,所以要想破敵只能揚長避短,避免野戰而修築城池,不斷地依託後方的堅城在前方築堡,然後再依託新築的城堡,往前再築堡。如此循環,則能不斷的壓縮金國的領土。現在的情況必須要將廣寧,義州和右屯同時修築起來,形成一個三角防線,再用數萬關寧鐵騎放在三角防線的中間作為救火隊,金兵集中兵力攻打哪裡,就去哪裡救援,這樣等於將寧錦防線往前移動了數百里,再調集後方薊鎮或者北地的軍馬來填充寧錦防線,這樣就跟蠶食桑葉一樣,防線緩緩向前推進,如果金兵不能擊破,那麼數年之後,明軍就可以打進瀋陽了。不得不說邱禾嘉雖然是主政,但是他的戰略眼光還是比較獨到。應該說,這個戰略是在當時情況下唯一可行的方法,只不過可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邱禾嘉作為遼東巡撫只管一地政務,而沒有關心到全國的局勢,事實上,大明的國庫已經枯竭,每年的遼餉是大頭,要照發,還是捉襟見肘。除此之外,西北的剿匪也是重要的一塊投入,再加上九邊軍費和其他各項開支,大明已經是屋漏偏風連陰雨,拆東牆補西牆的境地。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銀子來同時修築幾個城。特別除了右屯之外,廣寧和義州偏遠,要想重新修復不知道要花上多少銀子,而大明已經拿不出來這麼多的銀錢了。

  孫承宗沒有當場反對邱禾嘉的策略,而是勉勵他,認同他的策略。邱禾嘉覺得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拜謝而去。孫承宗立刻上書朝廷,提出了邱禾嘉的戰略,不過對他的提案做了很大的修改,別人不知道,作為大明兵部尚書銜的遼東督師,閣老,孫承宗對國庫的情況自然是瞭如指掌,大明根本就沒錢,但是城池不能不修,邱禾嘉說的也很有道理,只不過步子邁得太大了,不現實。所以孫承宗的奏摺提出了折中方案,“廣寧,海運、陸運皆難;義州,地偏僻。因此,必須先佔據右屯,聚集官兵,積蓄糧秣,方可逐進,逼近廣寧。右屯城已隳,築城而後可守。築之,敵必至。必復大、小淩河,以接松、杏、錦州。”孫承宗的意思分為幾層,一、廣寧、義州暫且不修。二、右屯重要,距海較近,應先築守。三、為保右屯,還是要修大、小淩河城,互為犄角。四、關寧錦防線諸城,要進行串縱連接,加強防禦體系。五、築右屯,敵兵必至,而築大淩河城,敵更必爭。孫承宗的折中方案非常誠懇,上報之後內閣經過了一番分析,周延儒和溫體仁認為,內閣在這種大事上不要妄自發言,這是崇禎的逆鱗,沒人想觸這個黴頭,既然孫承宗有心提出這樣的方案,成了,孫承宗有功,內閣批准了也能沾光,不成,孫承宗有過,內閣沒有發表任何看法也撇清了責任,只要崇禎聖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