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二卷 鏖兵北地_三百一十七章 議定封賞


  “閣老,此次你和韓愛卿一力擔保組建的遊弋軍立下如此大功,你又親自指揮兵事,總算是挽我大明於危難之中,朕實在是不知道要封賞閣老一個什麼樣的官了,朕昨晚左思右想,輾轉難眠,非太保不能表彰閣老的功績,閣老乃是大明柱石,理應位列三公。”

  養心殿,夜已深,但崇禎皇帝絲毫感覺不到疲憊,遊弋軍就要返回京師,這支在敵後立下汗馬功勞的軍隊和一干軍將理應重重封賞,此時的崇禎可能因為年紀尚輕,執政時間尚短,還是有著少年人的心性,覺得有功於社稷,封賞個什麼官都不過分。在他面前站著,首輔韓爌,次輔錢龍錫,兵部尚書孫承宗,吏部尚書王永光,禮部尚書何如寵,戶部尚書畢自嚴,刑部尚書喬允升,工部尚書劉廷元,都御史曹於汴,整個大明的內閣班子全都到了,封賞這種事情一般都不會在大朝會上直接討論,人多嘴雜意見不一,很難達成一致。一般大的封賞或是論罪在公佈之前,都是由皇帝召集內閣先開個小會,擬定大的方向。內閣達成一致後再由內閣的大員向本部門進行公佈,這樣一層層的傳遞下去。本來這些大員門生故吏就很多,一般都是看領頭羊的動作行事。如果內閣能達成完全一致,那麼封賞就不會有問題了。

  (漁夫按,天啟一朝和崇禎一朝不一樣,天啟一朝是魏忠賢當家,內閣就是個空架子,但凡是有這樣的決定第一個要過的就是魏忠賢這一關,只要九千歲同意了那就不會有太大的阻力。東林黨就是想反對,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崇禎一朝就不一樣了,初期韓爌當政時期內閣還是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的,直到崇禎執政時間長久,局勢愈加糜爛之後,崇禎骨子裡的多疑才爆發出來,導致了內閣成員經常換人,沒有一個穩定的內閣能幹超過一年的時間,內閣都不穩定,政令怎麼能穩定。崇禎總覺得這個無能,那個也無能,經常的換人導致了朝令夕改,大明的局勢也就愈發顯得頹廢,在這一點上崇禎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崇禎第一個想到的倒不是遊弋軍的封賞,他第一個想到的人是孫承宗,此次如果不是韓爌,錢龍錫等人力挺孫承宗出山,自己險些找不到能統領全局的關鍵人物,可以說這一次危機的解除,大部分的功勞要落在孫承宗的頭上。孫承宗理應受到最高的褒獎。可是讓他出任首輔什麼的肯定不現實,韓爌也是能臣幹吏,況且孫承宗主要是軍務方面,政務方面比起韓爌還是差了。但是兵部尚書已經是位列一品,再往前也沒有什麼位置可以升遷了,那就只能在勳官,散官和虛職上進行褒獎了。也是崇禎考慮後的結果,孫承宗最需要的不是金銀官位,而是名節,天啟一朝被貶官乃至辭官不做始終是孫承宗心中的痛,那崇禎皇帝就要把孫承宗本應享有的東西加倍的補償給他,所以才說出了位列三公的話。

  皇帝竟然要給自己封太保,這是什麼概念,從大明開國以來,三公三孤加起來不過百人,名動天下的張居正才能封到太師,而軍功卓著的戚繼光不過是三孤封到了少保。(後期的滿洲第一巴圖魯鰲拜也是少保銜,所以叫他鰲少保。)孫承宗立刻嚇得跪倒在地,請求皇上收回成命,太保這個頭銜太重了,孫承宗自覺承擔不起。位列三公這是何等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