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七十九章 接到命令


  源源不斷的各類礦石運到太平府,劉毅更是打造出不少盔甲,至少現在,騎兵全部內襯鎖子甲,外罩鱗甲,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再穿上一層棉甲,但是這會影響人和馬的耐久力,不利於久戰。刀盾兵和火銃兵長槍兵全部佩戴勇字帽兒盔,內襯鎖子甲,外罩棉甲,棉甲上還特製了一塊老大的護心鏡,所有人皆配備鐵臂護手。

  為了增加機動能力,除了騎兵的馬匹之外,劉毅還讓工坊改進了一批馬車,四匹馬拉一輛平板馬車,馬車上可坐十人,雖然速度遠遠趕不上騎兵,但是比人走路要快多了,這樣一個總旗六輛馬車,馬匹也不用選擇軍馬,只要馱馬便可,整個軍隊一共配備了六十輛馬車用來拉人和火炮,還有一些驢車用來拉糧草,這樣一來,六百人的機動能力大大提高。還可以保存士兵的體力用來作戰。可以說是明朝的摩步營。

  另外劉毅軍隊的野戰糧食也是很有創造性,在一輛驢車上放置一個類似於飛雷炮的大鐵桶,只不過比飛雷炮大很多,鐵桶兩端封口,但是口是一個可以滑動的蓋子,裡面鑄造另一個小鐵桶,跟外面的桶焊接死,外壁內側貼上陶磚,再用陶土糊上一層,小鐵桶裡可以添加煤炭加熱,然後將和好的麵糰平展貼於爐壁之上,麵糰裡包上一些乾肉粒或者辣椒,韭菜等物,刷上一些油。炕制一盞茶的功夫就能成為熱乎乎的燒餅,一爐可以同時炕制二三十個,足夠一個小旗的人食用了,而且是熱食,要知道在戰爭狀態下能吃到一口熱食對於士兵們來說彷彿進入了天堂一般的世界。

  這個可以移動的燒餅爐子由劉毅親手繪製草圖,宋應星看完了圖紙之後驚得眼珠子都要下來了,這劉將軍怎麼什麼都懂,這種方便快捷的移動式燒餅爐都能發明出來。讓人無法理喻。

  不過宋應星也不愧是發明大家,看著劉毅提供了這麼多的靈感,宋應星也不是吃乾飯的,他發明了一種保存食物的方法,早在唐宋時期人們就知道環境中存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蟲會使人們生病,會使食物**。所以中國人吃熱食喝熱水的習慣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形成。

  那麼想要隔絕這種肉眼看不見的蟲,就要隔絕氣,宋應星認為萬物和人一樣都需要氣來呼吸,如果隔絕了氣人就會死,動物也會死,便若人掉進了水中淹死一般,沒有氣供人呼吸,就會死亡,那麼要想食物可以儲存的更久就需要隔絕氣,這樣就不會有肉眼看不見的蟲去汙染食物。

  宋應星從蒸汽機的活塞中得到了靈感,他找來一張大油紙,將油紙摺疊,買來一隻板鴨放進去,然後用蠟將油紙開口的幾面全部封上,又做了一個小型的木質活塞,活塞的一頭是一個可以向外拔出的木柄,另一頭是一個木製的很細的管子,很像現在打針用的針筒。然後趁蠟尚未凝固之際,將管子插進去,然後拉動木柄,這樣就能將紙袋裡的氣抽出,油紙很快便附著在板鴨上,然後快速拔出管子用手將蠟捏緊,這樣板鴨就被裝在了完全隔絕氣的油紙袋子裡了。宋應星做過實驗,放在袋子裡的板鴨在炎熱的夏季也能堅持一個月才變質,如果用更多的鹽醃製的板鴨可以延長到五六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