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豸 作品

第二十四章.回京之前(下).


  書房之中,趙俊臣正在準備著回京之後要呈給德慶皇帝的奏章。

  奏章有兩份。

  第一份奏章,是趙俊臣向德慶皇帝彙報潞安府近況的奏章,其實說到底,這就是一份請功摺子。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賑災救災,往往都是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由此而引發的民變,更是數不勝數。能像趙俊臣這樣乾淨利落且不留後患的解決,可謂是少之又少,為此而上一份請功摺子,倒也不算過分。

  至於第二份奏章,則是趙俊臣支持德慶皇帝南巡的奏章——這可是討好德慶皇帝的大好機會,趙俊臣自然不會錯過。

  至於戶部沒銀子、南巡會勞民傷財之類的顧慮,趙俊臣經過了一晚上的考慮,已是有了應對之策,所以並不擔心。

  事實上,就算沒有應對之策,趙俊臣也依然會堅決支持德慶皇帝南巡!

  後世有句話說得好——“屁股決定腦袋”,如今德慶皇帝是趙俊臣最大也是唯一的依仗,所以對趙俊臣而言,沒什麼是比討好德慶皇帝更重要的了——這種想法雖然頗有幾分小人心思,但確實是趙俊臣最真切的想法。

  就在趙俊臣剛剛把第一份奏章寫完之時,許慶彥推門而入,向趙俊臣彙報道:“少爺,劉長安和張道全來了。”

  趙俊臣下意識的眉頭微皺,抬頭問道:“他們兩個是一起來的?”

  許慶彥搖頭道:“不是一起來的,前後腳,只是湊巧撞到一起了。”

  趙俊臣點了點頭,說道:“先領劉長安來見我,讓那張道全在偏廳等一會。”

  許慶彥點頭領命去了,不一會,已是領著劉長安來到書房中。

  ………

  劉長安進入書房後,還沒來得及向趙俊臣下跪行禮,趙俊臣就已是擺手道:“罷了罷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私下見面,這些官場禮節,能免則免,你不嫌麻煩,本官還獻麻煩呢。”

  但劉長安卻依然向著趙俊臣下跪問安,然後才起身笑道:“大人您胸懷寬廣,不拘小節,但我等下屬官員,卻不能壞了規矩,還請大人見諒。”

  趙俊臣笑著搖了搖頭,似乎頗為無奈,但心中卻頗為劉長安的規矩本分而滿意,指著旁邊的椅子,說道:“坐下說話吧。”

  劉長安落座後,向趙俊臣彙報到:“大人,您今晚擺宴的酒樓,下官已是安排好了,就在那城西的福安酒樓。潞安府地處偏遠,比不上京城繁華之地,那福安酒樓已是潞安府境內最好的酒樓了,雖說談不上豪華,但菜式倒也齊全,大人您看如何?”

  趙俊臣點了點頭,一邊檢查著手中的奏章,一邊說道:“這些小事,你看著安排就是,你做事穩妥,本官信的過。”

  “多謝大人信任。”聽趙俊臣這麼說,劉長安不由的面現喜色,繼續說道:“不過,沒想到大人這麼快就要返京,本該是我潞安府上下襬宴為大人送行才對,結果竟是讓大人您親自破費了,慚愧、慚愧!”

  趙俊臣檢查了一遍的奏章,沒發現有什麼問題,就將它合上擺放到一邊,然後抬頭笑道:“不過是藉機會相聚一番罷了,誰擺宴都一樣,又花得了幾個銀子,哪裡談得上破費?說起來,本官來到潞安府之後,潞安府上下,無論是地方官員,還是鄉紳商人,對本官都頗為照顧支持,由本官擺宴,也是應該的。”

  聽趙俊臣這麼說,劉長安一臉的感動,嘆息道:“大人之胸襟,實在是讓下官感慨不已……”

  話到一半,就已被趙俊臣揮手打斷:“你我也算相熟,就不用再說這些客套話了,本官今日叫你來,是有事要吩咐。”

  劉長安馬上正襟危坐,一臉的認真,答道:“還請大人吩咐。”

  趙俊臣緩緩說道:“因為陛下急招的關係,本官明日就要回京了,這潞安府的一切,從今往後就要以你為主了,如今蝗災已是即將撲滅,賑濟亦是一切順利,待本官回去之後,你可要把一切都看緊了,莫要虎頭蛇尾才是。”

  劉長安肅容道:“下官一定謹遵大人的教誨。”

  趙俊臣點了點頭,又問道:“本官今日一直在準備回京事宜,未能與百姓們一同滅蝗,一切可都還順利?”

  劉長安突然一笑,討好的說道:“下官正要向大人稟報呢,大人要回京的消息,不到一天的功夫,已是傳遍了整個潞安府,百姓們本還不信,待今日見不到大人後,才真的信了。結果到了現在,百姓們大都已是放棄滅蝗,各自回家了。”

  趙俊臣眉頭一皺,問道:“怎麼回事?難道就因為本官不在,百姓們就放棄滅蝗了?你們地方官府竟也不管?難道就不怕蝗災復發嗎?”

  見趙俊臣有些不高興,劉長安連忙解釋道:“大人您誤會了,據下官打探到的消息,百姓們之所以紛紛離去,是為大人您製作萬民傘去了。”

  頓了頓後,劉長安神色間滿是讚歎與感慨,繼續說道:“大人您這些日子為潞安府上下所做的一切,百姓們都看在眼裡,捨不得大人您離開,但也知道留不住大人,所以只能為大人做些萬民傘以示感激。那萬民傘雖說萬民,但每個能掛三五百個名字已是極限,然而潞安府的百姓,卻都想在送給大人的萬民傘上留名,下官估摸著,待大人明日離去時,收到的萬民傘,怕是要不下百柄!!如此數量,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將來定會傳為千古佳話,下官在此先行恭賀大人了!”

  聽到劉長安的話後,趙俊臣微微一愣,張口想說些什麼,卻又放棄,接著竟是面無表情的沉默良久。

  萬民傘,本是古時百姓為頌揚地方官的德政而贈送的傘。傘上綴有許多小綢條,綢條上寫著一眾贈送人的名氏。

  到了清朝後期,萬民傘卻變了味道,地方官員在離任前,會強制要求地方紳民向他們贈送萬民傘,地方官員收到的萬民傘越多,也越有面子。

  但在明朝時期,萬民傘的含義還很單純,如果地方官員離任時能收到萬民傘,那就代表著該地方官員絕對是個好官,而趙俊臣本不是地方官員,只是作為欽差代天子巡視地方,竟也能收到萬民傘,而且按照劉長安的說法,數量竟不下百柄,那絕對是要震驚朝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