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盾 作品

第133章 書吏遍天下

    封建王朝統治時期能夠稱得上是冤案的基本就是冤案了,不太會有什麼過多值得懷疑的事情。



    國人傳統就是息訟、厭訟的,老百姓受了冤屈莫說面對官吏勳貴,就是地方豪強的欺壓也只能咬咬忍著,還不能表現出來。實在不服的怎麼辦?造反,只此一條路。



    殺了官宦是造反,沒得商量。殺了富強也會被弄成造反大案,不如不足以掩蓋豪強違律犯禁破壞朝廷對於天下長治久安的要求。既然不願意自己違法違規逼反老百姓的事情捅出來,那就只需要上報有刁民造反就好了。



    富豪上報的案子,少不了銀錢開路,剩下的結局就只剩下一個了。



    更何況封建統治時期輕易是不受理民告官的,撮爾刁民居然想告官?先殺一頓殺威棒再說,能從棒子下活下來你可以遞狀子,至於收不收,收了會不會駁回根本不過堂,又或者過堂之後是個什麼結果,呵呵,請問你家祖墳冒青煙了嗎?



    “都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粟滿倉,可那也要知行合一的。讀了書知道書裡面講的,自己會不會?自己會做了,能不能做好呢?自己做得好了,能不能總結經驗教會其他人呢?”朱祁鈺繞遠了,一時還沒轉回來。



    “咱們大明朝讀書人少嗎?少,也不少。但是讀書人能出頭的是真少,三年也不過幾百人而已,那更多的人怎麼辦?”都說是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讀書人多了去了,真正能夠寒窗苦讀二十載混上一官半職的少之又少,那這些人怎麼辦?



    “朝廷只是一昧選拔人才,優中選優,也要給那麼讀書卻選不上的人留條活路才行。總不見得人家辛苦讀出了書,卻最終還要去種田、去做工,那又何苦讀這麼多年書呢?”識個字而已,三年私塾夠了,再不濟讀個五、六年總是夠的。



    等到讀了幾年書,考上了秀才之後朝廷一句“時勢變化”就要停了秀才們的祿米讓他們自謀出路,這種事情朱祁鈺說不出來。何況大明朝的讀書人的數量真富裕到可以隨便讓他們自謀生貸款合同這份上了嗎?當然沒有。



    “按照第一階段的計劃,鼓勵童生們教習官軍讀書識字,秀才更是要完成教習數量才準參加鄉試。如此一來確實為我大明朝官軍、百姓增加識字人數夯實了基礎,可是還不夠呀!”



    這童生也好,秀才也罷靠著朝廷給的祿米和三節賞錢,日子也就只是能過得下去而已,終究不是個正途差使還是要靠著繼續考試爭取得到個舉人功名才能穩當。



    “依我的意思,第二階段要求舉人都必須出仕。唐時有‘未經府縣不得入省臺’的做法,這就很好。如果朝廷選拔的人才只是會讀書,出個門連牛羊豬狗都分不清楚,那怎麼能夠牧民一方呢?”說到進士分不清豬馬牛羊這種話當然是過分了,但確實很多官員終其一生也只是個讀死書,死讀書的,這跟整個大明朝八股取士的體制相關。



    “讓所有舉人可為鄉官,我大明立國以來都是皇權不下鄉的,有了這些舉人為鄉官正好打打各地閥門族老的陳規陋習。”皇權不下鄉是多少年的事情了,朱祁鈺之前佈下了清退官軍回縣歸鄉的棋子,這會正好落下第二子。



    “凡屢試不中的舉子,也該為朝廷盡些本分之力才是。”



    “啟稟陛下,不知陛下之意,這屢試不中該是多少次為準呢?”王文有些不解直接問道。



    好不容易考上了舉人就有了當官的資格了,雖然是地方上的小官比不得兩榜進士正途,但那也是封建王朝的官呀!說是土皇帝一樣也沒什麼不可以。



    “這個嘛……”被問到考了多少次才算結點時朱祁鈺有些犯了難,這該怎麼把握呢?



    宋神宗時廢了明經科,在此之前可是有四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的說法。可是四、五十多歲的少進士又能為朝廷工作多少年呢?搞不好自己工作還沒摸清楚風又遇上了丁憂什麼的要休息幾年,活著的時候不好好盡孝等人死了裝模作樣守幾年墓這就很扯蛋了。



    “十年?”一個比較順利的學子傳經過了縣、府、省考到北京會試從小到大一路考下來也差不多二十多近三十了,再考十年不中還是三十歲,正好壯年可以用來為朝廷做點其他貢獻。



    王文與于謙交換了下眼神,兩人誰也沒有表態的意思。



    也對,都說四十少進士了,三十來歲還能考。雖然年齡稍大了些,記憶力有些下降了,可是應變能力反而多了。對於八股文的破題經驗而言可能是正好豐富的時候。



    “二十年?” 朝廷幾乎是每三年一屆,算上開恩科的情況下考了二十年也有七、八屆了。考了七、八屆都還不中,那還考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