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盾 作品

第127章 蒙漢一家親

    在經歷過平定內憂外患後,朱祁鈺用了六年的時間整合大明朝的資源,也花了心思想要積累更多的財富發起海上戰爭,希望能夠一舉平定東倭早一些獲得東海火山島國的礦產資源,可惜一直沒能如願。



    水師的訓練費時費力,不是造幾條船就能稱為水師的,何況造船的能力還沒處於摸索階段。



    大明朝自朱棣之後停掉了下西洋的海軍,也徹底停掉了造船工藝,就連勾連倭寇的人家用的也沒有能夠安排千人登艦的大船了。雖然還有圖紙可用,木料不缺,但能夠熟練建造大船的工匠和操縱的水手不是短短几年時間就能培養出來的,哪怕是疍戶也不行。



    三、五個人沿著海邊撲騰的小箋子和萬料大船是沒法比的,只能再準備幾年時間才能正式開始東征。對於東海諸島上金屬礦產的慾望一直像是貓撓一樣讓朱祁鈺感覺抓心一樣煩悶,即便有一眾後宮美人也不能減少這種感覺。



    無數的銀礦、銅礦開採出來可以造的錢幣只要稍加經營就能讓朱祁鈺輕易的買下全天下的民心,又或者輕易發動西征、北伐、南渡……



    沒所謂具體去用來幹什麼,只要有那麼些銀礦、銅礦能夠早日到手就好了,這是朱祁鈺唯一的念想。



    西南幾處的銅、鉛礦開採還算順利,但是標註為五文的景泰銅幣本身用量也差不多四個錢了,其實省不下多少。民間流傳的“賺錢不如省錢”其實很荒謬,開源節流才是正經。



    國家的金、銀、銅礦有限,而且開採也不易,製成的錢幣不足以供應朱祁鈺的花銷。



    頭一、兩年割了商賈的韭菜,很快就出現了斷涯式的稅賦差。北邊的瓦剌跑了,兀良哈跑了,僅靠著海西野人那點購買力根本不足以支撐起整個南方的茶葉、布匹供應。



    幸好西北諸衛在關鍵時候靠著石彪、劉聚“友善”地勸說下沒有站錯隊,北方大部分牧場被西北諸衛重新劃分,如今已經叫北部諸衛了。



    大明官軍佔據了水源附近的顯要地勢建築城池,一座水車日夜不停供應著駐守官軍的用水需求。也許在蒙古諸部看來這種城池毫無意義,但是如果他們能親眼看一下城牆上官軍隱藏著的拋石機和駑車發射的陶製炸彈威力之後就會改變想法。



    何況漢人老祖宗早在千年前就學會了挖井取水,蒙古大草原上水草豐灃,只要肯挖井總能找到水的,省著點用一個城寨造著一、兩口水井供應熬個百十天完全不成問題。



    在城池的建設上,工部工匠與兵部的基層士兵們充分發揮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再配上來自紫禁城那個不懂打仗的小白臉皇帝出的各種餿主意,千多號人的小城配上領先塞北遊牧民族一個世紀的武器支持完全能扛得住十倍甚至十幾倍的強敵來襲。



    特別是陶製火藥彈因為製造成本上得到了極大的降低,木製投石車配上部分鋼製部件增加了操控性和威力,使得這種便宜又好用的武器在軍中推行開來。



    無論守城還是掠地,拖著就能跑,架起來就能打,一打就是一大片。



    最噁心人的是朝廷居然沿用了太醫院醫士程禮的損招,無論是火藥彈還是駑車發射的標槍都配上毒藥。



    粉狀毒藥可以直接摻到火藥彈預留的投毒小孔內,裝好後重裝封口就行了。兌上水後還能塗抹在標槍和陶彈表面,一旦劃傷了人畜那是沾上就逃不掉一個當場發作的下場。



    至於金汁嘛~



    據說有人提意過,被皇帝陛下給否了。說是那玩意太過噁心人,就怕沒殺到敵人先把自己給燻到七葷八素站不住腳了。再者說了,被這金汁沾上了死是肯定死的,但那也是戰後了,對於大戰當時制敵的效果還不如一把巴豆粉來得效果好。



    說到巴豆粉,胡總督還真是安排做過這樣的嘗試,可能是效果不好也沒有在各城寨中推行。也不知道是哪個缺德玩意兒想出來的,將巴豆摻雜著製成麥餅一類的加鹽拌油投放,誘使敵軍馬匹食用後無法正常參加戰鬥。哼,這種蠢主意都還用得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