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司馬黃巢 作品

第650章 共振現象


  “聖唐王朝之時,一位聖人的著作《劉賓客嘉話錄》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洛陽城的一座古廟裡,某和尚房間裡的一個磐,敲擊時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音,但這個磐經常不敲卻自鳴,和尚很害怕,反覆琢磨也找不出原因來。

  後來,和尚把磐鎖在一間空房子裡,它仍然不敲自鳴,和尚百思不得其解,竟因此嚇得大病一場。

  他的朋友曹紹夔聽說後,特地去看望他,問明瞭事由,就仔細研究起來,他發現當寺院敲鐘時,磐也響起來了,而且每次自鳴都出現在廟裡敲鐘的時候。

  第二天,曹紹夔用一把銼刀,在磬上銼了兩下,說句:‘善哉,善哉。’那磐就不再自鳴了。

  和尚問其道理,曹紹夔笑道:‘此磬與律合,故擊此彼應也。’”

  “同樣之事,在我聖唐一族歷史上,早已經出現了,當時是魏晉之時,在一寺廟之下,有一老者,家有一琴,每日隱隱作響,老者疑是鬼怪,找仙師數人作法,幾日不絕,但琴依然隱響如故,後來一才子聽老者之言,細細聽之,發現寺中鐘鼓鳴響,琴便隱隱作聲,微一笑,取利劍一把,削去琴身之木數寸,從此琴便不再作怪。”

  “而早在我聖唐一族戰國初期,當時的人就發現了此等現象,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共鳴器,用來偵探敵情。

  墨家典籍《墨子•備穴》之中,記載了其中的幾種:在城牆根下每隔一定距離挖一深坑,坑裡埋置一隻容量有七八十升的陶甕,甕口蒙上皮革,這樣,實際上就做成了一個共鳴器。

  之後讓聽覺聰敏的人,伏在這個共鳴器上聽動靜,遇有敵人挖地道攻城的響聲,不僅可以發覺,而且根據各甕甕聲的響度差,可以識別來敵的方向和遠近。

  另一種方法是:在同一個深坑裡埋設兩隻蒙上皮革的甕,兩甕分開一定距離,根據這兩甕的響度差來判別敵人所在的方向等等。”

  “同學們,現在,我們所要做的下一個實驗,便是本少剛剛所說的共鳴,而這種共鳴,是共振現象在聲音上的一種應用,它指的是物體因共振而發聲的現象,比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個振動發聲時,另一個也會發聲。

  而共振是指一物理系統在必須特定頻率下,相比其它頻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動的情形;這些特定頻率稱之為共振頻率。

  各位同學,道具已經準備好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這一次,雲啟換了一種開局方式,直接引用典籍,從而讓學生明白,接下來所做之事,是先輩們所知曉之事,是他們知識的傳承。

  “各位同學,時間也不早了,而我聖唐一族又有一句名言警句,事不過三,因此,這個實驗做完之後,同學們,這一堂實踐課程,就此結束。”

  看了一眼天邊的夜色,路燈已經亮了起來,平常的這個時候,這些學生們應該已經吃飯,開始自己的秉燭夜讀自習課。

  “各位同學,對於這些道具,你們應該不陌生吧,但是,對於這些道具的應用,你們應該少有接觸,或者從不接觸,是不是認為它們太過於高雅,是貴族弟子的專屬物品,或者他們享受使用。

  而另外一個方面,雖然我風都領地在這幾百年間,因為這些物品的使用者而聞名天下,但依然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它們的使用者所代表的群體,與那些商賈一般,為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

  琴,古琴,聖唐一族藝人專用的樂器之一,對於聖唐一族其它區域的普通百姓子弟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對於風都領地的百姓子弟來說,路邊的大白菜,時不時可以見到,風都領地天下聞名的人及事,藝人便是其中之一。

  “雲道友,不知道友接下來所要演示的實驗,是什麼,與那什麼共鳴有關?”

  馬家村圍觀群眾之中,除了雲啟三人為修行者之外,也有其他修行者,他們修為境界低,最高者三星境界,經歷不少,但知識儲備與他們的修為境界,不成比例,可能還不如馬家村的普通學生。

  “是,道友,接下來的表演,既然本少選擇了這一件樂器,自然與那藝人的行為有關,而藝人藝術,脫不了說學逗唱等表演形式,若是對於下九流的藝人表演不感興趣,甚至厭惡者,請自行悄悄離開,因為接下來的表演,可能會讓各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