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掛靴 作品

第5章 尷尬的鄉中(第2頁)

 鄉中的建築格局呈“回”字型,四周是三排教室和一排教師辦公室以及庫房,總共二十幾間土坯房,教室狀況還好,教師辦公室則一副年久失修的模樣。

 中間的簡易土操場暑期兩個月裡沒人維護,已經野草叢生,跑道都看不清了。足球門是用三根木頭釘成的。兩個籃球場和一個排球場倒像是新建的,黃土的地面夯的很平整,籃球架和排球網也都是新的。

 操場邊還有幾副顫顫巍巍的快要散架的單雙槓,看著隨時要倒的樣子,沙坑裡的沙子經了雨水,早已板結成硬邦邦的一整塊。

 再往外就是斷續破爛的院牆和緊緊圍住學校的茂密樹林,藏上個把人根本不容易發現,是學校裡一些小混混吹牛抽菸或者用拳頭解決私人恩怨的好場所。

 翻過院牆,再走個兩三百米就是水庫了,鄉中每年六月和九月,都有老師專職負責巡視,怕學生逃課去游泳。

 老師們收拾不聽話的學生的辦法也很簡單,等他們下了水,就把衣服收了,留一幫光屁股娃娃蹲在水裡大眼瞪小眼。

 效果還是有的,起碼鄉中的學生這幾年沒出過事。

 這兩年鄉上其實一直想把鄉中交出去,和臨近的古樓鎮中學合併是方案之一,那裡靠近縣城,條件要好的多,起碼各科老師的配備還算齊全,但是並校計劃遲遲沒有結果,也不知上頭咋安排的。

 伊河鄉中的師資匱乏到令人瞠目的程度,語文政治歷史地理之類的文科科目倒也罷了,照課本念也能撐下去。數理化英語全線缺人是真的很要命,直接影響到了辦學質量。

 偏遠窮困的鄉鎮中學哪有人願意來任教,工資低不說,關鍵是編制解決不了,毫無前途可言,整個縣域大部分鄉鎮中學其實都面臨這個問題,短期內看不到任何解決的希望。

 也因為如此,鄉中這些年考上高中的學生稱得上鳳毛麟角,能考上的要麼是鄉上幹部和教師子弟,因為父母親讀過書,能輔導,抓得緊,要麼就是真的聰明,純靠智商悟性硬拼上去。

 現在的狀況是,有點門路和餘錢的家長都會把孩子轉到鼓樓鎮中學或者縣城四中。

 梁家老二梁巖開學就去了四中。

 理科科目看來還是要自學呀,爾東看看新發的課本,再看看所謂的課程表,自己都覺得心累,上初中就等於天天自習咩?

 鄉中幾位帶初一的老師,學歷最高的也就高中,矮胖紅臉笑眯眯的袁老師四十來歲,算是本鄉教育界資深人士,教語文歷史,也是班主任。

 袁老師是老好人,學生們也都喜歡他。

 一臉嚴肅的復轉軍人李和平教政治和體育,李和平日常一身舊軍裝,除了不戴帽子,仍然是軍人作風。

 他教政治自然是照本宣科毫不出格,體育課稍微特別一點兒但也有限,就是走隊列,學生在他的口令指揮下每天走正步,走好了李教官滿意了就會扔幾個籃球排球讓學生們隨便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