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逆流 作品

第243章 北方逃人

在大明肖首輔提出被後世稱為“新經濟政策”計畫後,原本搖搖晃晃的大明經濟發展多頭馬車,被強行套上強軍政治的籠頭,逐漸開始發力奔跑,至於黑沉沉的遠方,是康莊大道還是萬丈深淵,這誰也不知道了。

 大明曆536年11月,持續兩年多的經濟危機,終於快結束了,大明南方今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朝廷裡各種安撫人心的舉動和投入,今年也凸顯出成效,至少從市面上看,失業人口逐漸減少,市場價格也開始回落。

 反倒是北方,今年夏季發生大範圍洪水,而後又是連月大旱,導致今年的收成基本絕收。尤其是與大明對峙的黃河一線下游,原本民眾生活就比較貧苦,在糧食基本絕收的情況下,北虜山東和河南等地的官員為了考評,依然上報豐收喜訊,並按照攤丁入戶的稅收政策橫徵暴斂,導致逃人逐漸增多。

 一開始流民們是想到順天府謀口飯吃,畢竟大城市裡還有做工機會,可惜在各省勸返大使的號召下,流民們攜家帶口的北上,卻被軟磨硬泡、甚至武力威脅下又回鄉重新創業,不對,重新就業,可惜官場上的事可以糊弄,老百姓的肚子糊弄不了,餓了,就要吃飯,本地沒飯吃,肯定要到外地去轉轉。

 去北方困難,那就向南走好了。於是乎,先是靠近黃河的北虜民眾開始少量冒險偷跑出去,看到南方儘管條件不是很好,至少不會餓死,有些個青壯年開始反向回老家,準備帶家中婦孺一起去南方。

 此時的黃河,從元代開始,不斷變更出海口,先是奪淮入海。大明在南方穩住陣腳後,黃河出海口還在淮安府內,隨著南北雙方在江淮一帶不斷爭奪,水利維修基本廢棄。大明曆278年,也就是先安宗皇帝即位兩年後,在上游將近兩個月的降雨後,黃河從鄭州一帶開始潰口,經過近一年的浸泡,最終積累的泛濫區洪水,在徐州以北,灌滿微山湖後,奪海州府北側的繡針河入海。後來,黃河變道之後的水流,基本上也成為南北分界線。

 大明曆536年11月29日,臨晨五點,太陽還沒升起,徐州要塞區以北70公里的黃河灘邊上,黑沉沉的天空下,薄薄的秋霧,一層層的在地面上滾動,收割完畢的田野上,黃色的土壟,加上沒有割乾淨的小麥梗,看起來分外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