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蹴鞠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就是說圍棋看起來真的很文雅啊,但是我真的學不會!

雲中誰寄錦書來:我有一個問題,有和劉啟一樣的棋聖嗎?

江南已逢煙雨:應該不至於吧?這樣的棋聖中華上下五千年應該只有一位吧

我寄相思與明月:對啊,不過其他死法應該還是有的,畢竟棋盤上面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

網名沒想好先用這個吧:比如?

彘兒快到碗裡來:薰香下毒!每一次下棋都會有薰香,再在棋子上面搞一點毒,完美!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樓上你小說看多了吧?不過這種真的是一種好方法,只不過傷人傷己罷了

霧都不予:同意!

........

蘇玥看著他們越來越離譜,害怕直播間不保,只好說:“好啦,咱們來看看下一個運動,這一個是蹴鞠哦!”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

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

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

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

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髮”。

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髮。

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戰國蹴鞠

蹴鞠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中記載:西漢時身為“安陵阪裡公乘”的項處,因迷戀“蹴鞠”,雖患重病仍不遵醫囑繼續外出蹴鞠,結果不治身亡。

其後蹴鞠一詞在《漢書》中多次出現。

不過,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

《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首都臨淄人的生活時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這段話後來也在《史記·蘇秦列傳》中出現過。

是說富裕起來的臨淄,市民有很多文體活動,包括吹奏、擊打、彈撥樂器,鬥雞、賽狗、下棋和踢球。

這些史料表明,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

兩漢三國蹴鞠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

首先,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其次,出現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

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從漢畫像石上所描繪的蹴鞠表演看,有單人蹴1鞠、單人蹴2鞠、雙人邊擊鼓邊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頂、雙腿齊飛、單足停鞠、躍起後勾等技術動作。

有人稱之為“蹴鞠舞”,是百戲中的重要節目。

第三,出現了競賽性蹴鞠。

這種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

具體的蹴鞠方法在東漢李尤的《鞠城銘》有所說明:“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衝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第四、蹴鞠開始用於軍中練兵。

劉向《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

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蹴鞠除象徵“兵勢”、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用於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

“今軍無事,就使蹴鞠”,就是後者的反映。

漢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類,並稱:“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唐朝顏師古注云:“蹴鞠,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焉。”

唐宋蹴鞠

如果說漢代是蹴鞠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的話,那麼唐宋則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首先,充氣球的出現。蹴鞠從最初使用塞滿毛髮的實心球,唐代以後則出現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

唐代仲無頗的《氣球賦》:“氣之為球,合而成質。俾騰躍而攸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

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門而無必。

時也廣場春霽,寒食景妍。

交爭競逐,馳突喧闐。

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圓。”

第二、球門的出現。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這比此前的直接對抗後退了一步,但對踢準要求更高。

築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衣服顏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球頭與隊員的帽子亦稍有區別。

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

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吃鞭子,臉上塗白粉。

第三、蹴鞠活動更為普及。

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

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便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與趙炅、趙普等人踢球的場面。

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橫街玩蹴鞠等:“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

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動,不少宋代銅鏡中有男女相對踢球的紋飾,宋代陶枕也描繪了民間少女踢球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