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金絲鐵線


 放在盒子裡的是一隻盤子,盤六瓣葵花口,比較淺,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米黃釉,滿布細碎開片紋,足端無釉露胎。口沿處因為釉層比較薄而映出淡紫黑色胎,足端沒有釉色,呈現鐵黑色,正是所謂的紫口鐵足。

 哥窯米黃釉葵口盤

 外底刻乾隆皇帝《哥窯盤子》御製詩:處州精製擅章生,盤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那知得號有難兄。

 底部

 “哥,這就是所謂的金絲鐵線?”柱子都快把臉湊到盤子上了,“這麼說,這個是......哥窯!”

 陳陽微微笑了一下,表示現在還不能斷定這件就是哥窯,“哥窯最大的兩個特點,金絲鐵線,紫口鐵足!”

 “但絕對不能單靠這兩點,就來鑑定哥窯,”陳陽掃了幾人一眼,指著葵花盤繼續說道,“哥窯的基本特徵是黑胎,紫口鐵足,金絲鐵線,器型,氣泡之密似攢珠;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為粉青、月白、灰青、青黃等多種。”

 “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胎體堅緻較硬,胎體雖小但較重,厚度為 4 毫米左右,胎內為黑色、灰色、杏黃色、土黃色等顏色,胎表有一層粉褐色的紫金土為化妝土,所以我們看到的底足表面一般都為或深或淺的褐色,但內部卻是黑、灰、杏黃、土黃等色。”

 “器形上面,傳世哥窯瓷造型以仿夏、商、週三代青銅器為主,常見的有鼎式爐、簋式爐、貫耳瓶等,也有盤、碗、洗、罐之類。”說著話,陳陽指了指葵口盤,“比如我們眼前這隻葵口盤,也是常見的器形。”

 傳世哥窯瓷器釉面潤澤如酥,釉中氣泡密集,猶如“聚沫攢珠”。在十分平整光潤的釉面上有較清楚的酥油光現象,如同臉微微出汗或抹了臉油,極其自然,這也是後世無法模仿的巨大障礙,也是宋哥窯瓷最關鍵的身份證,但這絕對不是賊光,要比賊光更柔和。這些氣泡能使射入釉層的光線發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現柔潤如玉的質感。

 釉色方面,主要有純黃色,似玉米或穀米的顏色,稱米黃。柔色似玉,高雅細緻。此外還有一些類米黃色,即以黃為主,或淡或濃的含有杏紅、褐、青、乳白等色,雖然也稱它們為米黃色,但這類顏色因含其它色素雜質略為不純,雖珍貴,但和純米黃比稍低一個檔次。

 “接著,我給你們幾個說說,什麼是金絲鐵線,都好好聽著。”說著話,陳陽拿起了面前的哥窯葵口盤。

 金絲鐵線,是哥窯的一大特色,傳世哥窯瓷器釉層肥腴,釉面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 ,其紋片如網交織、如冰破裂,之後以墨汁為著色劑人工從裂紋中滲透進去,著色後顏色很深,就形成了金絲鐵線,亦有稱“百圾破”或“百圾碎”。

 金絲鐵線

 放大特寫

 開片紋深者為鐵線,淺者為金絲。鐵線顏色為血黑、褐黑等色。金絲顏色為桔黃、桔紅、紅褐等色,鐵線打彎或打旋。鐵線為先形成,而金絲是在以後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胎紋自然碎裂,並長期接觸溼潤空氣或遇水份逐漸形成。

 這也是不同於後世,特別是清代米黃色哥瓷工藝的一個特點。另外,宋、元兩代米黃色哥窯瓷胎體內含有一種老窯紅顏色素,為桔紅色,這種桔紅色浸染和附著力極強,遇溼後能夠從胎內向外滲透,金絲能夠形成這也是重要原因。

 “嗨,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秦浩峰在旁邊撓撓頭,“我看到資料上說道金絲鐵線的時候,還以為這種瓷器,使用金絲鐵線先做出一個骨架來,之後在用胎土糊在上面,入爐燒完之後形成的呢!”

 柱子在旁邊碰了碰秦浩峰胳膊,“你看我就說不是吧,如果跟你說的一樣,那不都燒化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