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小散 作品

第128章 摸魚故事

三四十年前的鄉村,那時候的人們追求快樂比較簡單,有口吃的就很滿足了,改開放初期,恰是七八零後的童年,農村孩子基本都是放鴨子式散養,男女一樣,那時候社會生活水平整體不高,只求溫飽,沒的精英教育培養,閉塞的農村接觸社會的渠道很單一。因為單一,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所以簡單。因為簡單,容易滿足,容易滿足的人更容易得到快樂。鄉村的樂事不少,其中最有趣的大概是摸魚和釣魚了,因為又有玩樂,又能改善生活,一舉多得。

那時候魚多,河流、渠道、池塘、田溝,有水的地方,就有魚的蹤跡,鯉魚、鯽魚、鰱魚、刁子魚、泥鰍、黃鱔、馬蝦、黃辣丁之類很常見。就是米雲生活的第一個村子沒有小龍蝦身影。當時捕魚的方法很多,撒網撈,絲網粘,釣竿釣,竹卡下,竹網在水裡推掃,甚至還有用瓶罐填裝炸藥炸魚,要說最有趣最簡單粗暴最徹底的,莫過於下水摸魚了。

不只是米雲小時候享受到了摸魚的樂趣,就是米雲的母親小時候也經常隨外婆下河抓魚,米雲的母親是50後,外婆可能是30後。米雲母親跟米雲說過,外婆經常帶著幾個孩子去河邊抓魚,還遇險幾次,母親失足掉進河裡還是二姨用竹子做的魚簍拉上岸的,在河裡喝了不少水,看不到母親的身影了,就在河裡四處打撈,一下子就拉上來了,上岸後,還迷信的燒火盆,打耳刮驅走鬼魂,因為那條河解放前被鬼子拋屍不少,不是母親迷信鬼神之說,米雲也很難有機會聽到那段下河摸魚遇險的插曲。

從外婆她們下河摸魚,就說明村子裡以前摸魚的歷史不會太短,外婆要養活八個子女,還要改善生活水平,不得不經常出去摸魚,儘管外公從解放前到改革開放初期都是村支書,三十年的土皇帝,但為官清正,養家餬口還是太難,母親曾說幾個弟弟妹妹太小,一直在讀書,全家就只有外公和媽媽掙工分養活全家人,大姨二姨那時候已出嫁,外公三十年的村支書卸任後,又在鄉鎮當了十年衛生院和藥廠的支書,雖然升官了,還是很難養活全家,還不如村民富裕。

外公五兄弟中他最小,家裡孩子也都小,外公退休後,小孩還要讀書,不得不找村民貸款,母親和外公兩人私下找村裡富裕的家庭貸款,當然最後是米雲母親還款和還利息,外公年事已高,收入有限,母親教書的工資也微薄,外公前後五十年左右的鄉鎮書記和村支書都難養家,主要是外公和外婆比較大方,為人清正廉潔,外公也不求縣裡發展,只求養活八個子女,還要幫忙照看外公自己五兄弟全家的子女,那個年代的幹部太清正廉潔,不像現在的幹部,還不如村裡某些家庭富裕,只不過就是比一般老百姓還是強點,起碼能勉強吃飽飯。又扯遠了,話題敏感,不便多談,大部分人都還在世。幾代人摸魚的跨度已經跨越了大半個世紀,還只是米雲聽母親說過的,沒聽說的可能更早,只不過如今這樣的樂趣很難再傳遞給下一代了,米雲的女兒只有機會在公園抓泥鰍,也能勉強享受到一點樂趣。

那時候田溝裡摸魚很簡單,赤腳下水順著溝直接趟,把魚趕到田溝盡頭,徒手挖泥巴迅速築一道“攔水壩”,用手掌舀幹水,直接撿魚。也有深水抓魚的時候,田間一般只有幾條深溝,大部分都是淺水區域,田裡的魚來自於旁邊的水塘,一場大雨過後,水塘就會滿塘,魚就會偷進稻田吃野食。

水渠就麻煩一點,水面比田溝大,水也深些,築壩完全不可行,徒手舀水工作量太大,這就需要藉助工具,扛來一臺木製水車,車尾沒在水裡,車頭擱在岸上,再挖一條排水溝,然後一左一右兩個人,人手一根一米多長的車水木柄,套住車軲轆,掄起胳膊使勁推拉車軲轆,軲轆旋轉帶動車槽中類似鏈條的木質葉片循環轉動,葉片就將水沿著車槽一路帶到車頭洩入排水溝。水凼乾涸後,也是直接撿魚。車水是重體力活,一場忙活下來,人也累得不行,好在魚獲比田溝大,付出與回報也算相稱。

池塘裡摸魚,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最最過癮了。雨水豐沛的年份,滿塘滿堰的水,摸魚實屬痴心妄想。遇到乾旱少雨的年景,每當中伏時節,水稻要灌第二茬秧水,在柴油抽水機、木製水車這兩種工具高低搭配協同“圍剿”下,池塘的水面節節敗退,最後只剩下半人多深,留供人畜飲用。這時候的池塘最適合下水摸魚。往往全村男女老少一齊下水,手拿筲箕、匣筢、罩子、篾簍,圍在水裡摸過來摸過去,摸到大魚的狂喜,被魚掙脫失之交臂的懊惱,滿塘大呼小叫,很有點鄉村狂歡節的味道。

老家村裡的學校前面有幾口不知名水塘方塘,方方正正十來畝的水面,地處學校道路的兩旁及四周,學校周圍大概有四五個水塘,米雲家曾經就有承包過兩口水塘,一年四季都有水淺的時候,甚至到冬天有水塘乾枯的時候,有的水塘還有一點點水。

碰到天旱得厲害,幾年不見乾涸的幾個方塘只剩一皮皮塘水,村裡十幾個放牛娃圍坐岸邊,塘裡水清見底,一群群黑壓壓的魚東遊西逛。一個個忍耐不住光膀子下了水,摸了老半天,就摸上來幾個蚌殼和田螺,半條像樣的魚也不見摸著。

大夥蔫了,灰溜溜爬上岸直撓頭。清水難摸魚,有經驗的大人叫小孩們在水裡撒歡,把水攪渾。

大夥頓悟,對呀,水這麼清,魚賊得很,人沒摸過去早溜了。要想摸到魚,先得攪渾水。可是這麼大的淺水面,十來個伢怎麼可能搞得渾。不知誰嚷了句:趕水牛下去搞。誰幹就幹,大夥牽來一頭水牛,下水撒了半個鐘頭的歡,塘裡已經渾得像鍋底,一條條小魚、鯽魚爭先恐後浮了頭,躍龍門一樣在塘裡竄來蹦去,基本上都算野生魚,或者是周邊幾個水塘的活水分流過來的。

是時候了,大夥牽走牛,再次下塘。摸到傍晚上岸,四方塘下邊沼澤地裡,白花花的魚扔得滿地都是,因為水渾,因為浮頭,池塘的魚幾乎被一鍋端,學校前面的水塘有好幾年都是米雲家承包,米雲也是幾十年後才得知,後來沒人承包,基本上就是野溏,下雨後就成了水塘,有水就自動生長魚,而且比較發魚,年年都能釣魚和摸魚,沒人管,夏天還能釣小黑魚,米雲記得自己就掉過筷子長的小黑魚,冬天水小就下水摸魚,赤腳下水摸魚,儘管手腳凍的沒有知覺紅彤彤的。

學校路邊的另一邊水塘經常乾枯不聚水,沒水後就成了一片沙場,估計是近百年積累的河沙,永遠挖不完白沙,村裡建房都會來學校前面的乾枯池塘挖白沙,幾十年前也是一條河,估計整個村子都是環河,特意填平了一條小一點的河剛好與湖北交界,米雲也不理解村裡另外三面都是大河深不見底,90年前鬼子拋屍為麼選擇這條不深的小河,難道想用湖南湖北兩地的村民填平河道,想起來都比較恐怖,也許是米雲想多了。

來年春天,幾場雨水下來,學校周圍的幾個水塘又會蓄了滿滿一塘水。令人稱奇的是,釣魚的還能不斷從塘裡釣到各種魚,這些魚是去年渾水摸魚時僥倖漏網之魚,還是因為下雨順著周邊的幾個水塘從上游跑來的?就不得而知了,米雲當年就多次思考過這個問題,魚從哪裡來,米雲家也有好幾年沒有放過魚苗了,年年乾涸的池塘,只要池塘裡有水了,就會自然生長出魚,難道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魚苗,不是經常有報道颳風下雨會捲來不少活魚。可是米雲也有近二十年不見野魚的煩惱,每次去野溏釣魚都是空軍而歸,那麼多水塘,沒人放魚苗,池塘裡就很難釣到魚。

米雲摸魚的場景其實不少,第一個生活了十二年多村子每年都能摸上十幾次,第二個村子十幾年也摸過了十幾次魚,一年平均摸魚一次還是有的。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下水摸魚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也是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後的各種反應,三十年前農村每兩年幹一次水塘抓魚,二十年前就會每五年左右幹一次魚塘。到後面基本就不幹魚塘了,想吃魚,菜市場有售賣,或者一兩網下去就能打撈上來不少魚。

下河摸魚,這是多少人的回憶殺,是農村人三四代人的現實生活,誰家三代以上不是農民,70和80後以前的童年習以為常的活動,如今卻因為種種原因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

米雲摸魚最多的記憶就是學校小路兩旁附近的三四個水塘,還有三組、四組交割的長地帶,那裡有村裡最大一片的水塘和田地,田挨著田,水塘挨著水塘,長度就達兩三里長,釣魚和摸魚都會發生在這片區,米雲稻田裡摸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有之一,還有一次稻田摸魚也是家裡附近,還被稻田主人罵上家門,乾魚塘摸魚就沒啥說的,魚塘主人收割魚後放水,小夥伴們最後十分鐘撿漏的抓魚沒多大意思,田間摸魚和學校前面的野溏摸魚收穫最大,深水摸魚收穫最小,完全也是撿漏,流水口捕捉漏網之魚,完全是解暑和娛樂,摸魚在第二位順帶。

80以前的童年,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遊戲,也沒有豐富的節目,泥土、石子、路邊的野草都可以是玩具,萬事萬物都能模擬玩具,只要兜裡揣上兩毛錢去趕集就能開心一整天。撿到一點零錢都會開心半天,著急去小賣部買點零食吃。不知道朋友們小時候有沒有撿到零錢的經歷,米雲就有幾次在垃圾堆裡撿到過一點零錢,都是紙幣,破舊不堪的紙幣,但是沒有完全壞掉,商店還是能用出去的,沒有撿錢了的經歷,丟東西的經歷肯定少不了,這裡就不多談了。

米雲是85後,但由於出生農村,整個青少年還有童年生活都差不多完整的在農村度過,每一天都在與大自然的花花草草親密接觸。直到米雲大學畢業以後才淡出農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生活在城裡,有快樂也有憂傷。

如今,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那些原始而有趣的遊戲方式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孩子們的遊戲也越來越依賴手機。時代的變化加快了生活的節奏,很多父母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陪孩子玩耍,更有甚者,在孩子哭鬧時直接丟給他們一部手機,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每一代人的命運都不相同,生活物質提高了,精神生活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雖然手機可以帶來短暫的快樂,卻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視力是最顯而易見的危害,上網成癮更是影響學習。除此之外,小孩子不具備辨別有害信息的能力,長時間接觸網絡,容易被網上的不良信息誤導。米雲碰手機的時候在大三,臨近大四畢業才臨時用上了手機,可現在的孩子出生不久,就碰到了手機,只能說時代不同,生活方式就會跟著變化。

童年只有一次,不能遲到,更不能缺席。孩子需要玩耍,需要走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有條件的大人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走走,不一定非得去農村感受,各地的公園也是大自然,花花草草也不少,天然湖泊也不少,山上還有山泉水,有野果,也能帶來一點童年樂趣。

比起沉悶的教室、冰冷的書桌,接觸大自然更能幫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接觸自然能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然、敬畏自然。讓孩子放下手機去戶外,去接觸綠色,能夠降低孩子近視的風險,也能讓孩子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此外,親近自然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反應力。

作為父母不能一味地禁錮孩子,要求孩子聽話、安靜。孩子天性愛玩,玩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教育學家加德納說:觀察大自然也是智慧的一種;我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主張“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學習”。知識並非都在書本中,學習也不只是侷限於課堂,自然中的風花雪月、電閃雷鳴也可以啟發孩子思考。走過的路,爬過的山,看過的風景,都可以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和格局,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教師,選對教育方式極其重要。如果家長擔心孩子獨自出遊不安全,可以抽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閒時多帶領孩子一起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在愛意中成長,同時也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知識。因為學校因為安全責任問題,不會經常組織春遊和秋遊活動,要想接觸大自然更多的還是依賴父母,父母也是孩子們的第一老師。

童年只有一次,應該讓孩子們擁有一個有趣的、健康的、值得回憶的童年吧,童年不應該只是學習和學業,童年的回憶對一生的成長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快樂的童年能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不知道是誰說的,米雲聽過無數次這樣的心靈雞湯,儘管米雲不是十分認可這個觀點。但從側面上證明,童年確實對每個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