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許人間第一流 作品

第684章 卷五 長孫衝宣戰了!


 房遺愛背後的高人,自然是李承乾,其實不單單是他,準確的來說,此番出使的眾人背後,都是李承乾。

 只不過李承乾從未教他們怎麼去應付將要面對的一切,而是這些年一直在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

 放在後世來說,就是洗腦,說起來也是一個長遠的工程,但李承乾還真就一以貫之的堅持了這麼多年。

 他其實很清楚,一個人永遠鬥不過一群人。

 單打獨鬥,莽夫而已。

 李二這會兒也在思慮房遺愛說的那些話。

 分封制他倒是不怎麼在意,良久,李二才問道:“如果你家殿下執意南下動兵,你們也願意?要知道,如今的你們,其實只要按部就班,未來的成就必不在你們父輩之下。”

 他剛剛其實一直在想,曾經的大唐去哪兒了?

 不就是因為這些年大家都功成名就了麼?

 天下已安,誰又願意再興師動眾?

 別看這幾年大唐對外作戰都贏了,但是比起當年,還是欠缺了一些的。

 都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可一旦昔日那些光腳的穿上了鞋,怕是很難再適應當年的光腳了吧?

 房遺愛倒是沒有如此覺悟,聞言頗為意外的反問道:“為什麼不願意?

 我大明將士,有一個算一個,誰會不願意?

 作為大明將士,我們只有一個願望!”

 “嗯?”李二好奇地問道,“什麼願望?”

 不說他好奇,大唐的文武百官也是頗為好奇。

 一時間眾人都看向了房遺愛。

 房遺愛也沒任何遲疑,只是神色變得嚴肅了起來,一臉嚮往地說道:“魂歸勇山!”

 “勇山?”

 聽到這兩個字,不少人都愣了片刻,他們忘了……

 李二倒是沒忘,有些意外地說道:“就是當年那座勇山麼?”

 房遺愛點了點頭,說道:“是的,就是當年的那座勇山,魂歸勇山,乃我大明百官最高榮耀!

 吾等,心所向之!”

 對於大明將士而言,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得上勇山對他們的誘惑。

 即便此刻,身在太極殿,都難以掩飾他眼中的渴望。

 李二仔細觀察了一番,有些驚奇的發現,不單單是房遺愛,大明的一眾官員好似皆是如此,這就讓他有些意外了。

 不是別的什麼,而是大明上下的那股子精氣神兒,著實讓他有些震驚。

 而這會兒,眾人也想起了昔年的勇山,再看向大明的這支使團,都微微有些訝然,同時又有些熟悉,但熟悉中總是透著一股子陌生的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人忍不住呢喃自語。

 也就是這時候,李孝恭一語道破了天機。

 “當年起兵之時,老夫也曾見過這種堅毅的眼神……”

 是了,當年大唐立國之初,他們也曾如這般,堅毅而堅定!

 李二聞言,感慨道:“是啊,當初的我們也是這般。”

 回憶起那些崢嶸歲月,李二心中怎就一個五味雜陳?

 說到底,如今家底豐厚了,他們確實沒有了當年之勇!

 “臣等慚愧。”見李二這般,一眾大唐的文武百官立馬齊齊躬身請罪。

 “這些年,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吾等也被這太平盛世磨平了當年稜角。思之想來,還是臣等懈怠了,還請陛下治罪。”

 長孫無忌躬身道。

 他有這種感覺麼?

 當然有,怎麼可能沒有。

 昔年他追隨李二起兵之初,也不過二十多歲的年紀,那時候,他們意氣風發,時常聚在一起就天下大勢揮斥方遒,好不痛快!

 後來一統天下,又被隱太子一黨排擠陷害,直至劉文靜慘死,當時秦王府人人自危,無奈之下這才推著李世民一路走到了今天。

 可今天呢?

 他們還有昔年的意氣風發麼?

 朝堂上還是當年的那群人,卻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感覺了。

 李二笑了笑,擺手道:“輔機言重了,懈怠的何止是爾等,朕不也懈怠了麼?想當年,朕尚未登基,征戰四方,好不痛快?

 然,自從登基以來,朕也被這小小的皇位給束縛住了啊……”

 說著,他還偏過頭,拍了拍自己屁股下的皇位,眾人一時也摸不清他想做什麼,

 就在眾人思慮之間,李二卻是笑道:“好了,不說這些了,我們一群老傢伙憶當年,豈不是讓大明使團看了笑話。”

 “外臣等人豈敢。”長孫衝見狀,也是連忙說道。

 李二擺了擺手道,道:“無妨,看了就看了,事無不可對人言,我大唐對大明向來都是沒有任何秘密的。

 對了,此番大明遣使入唐,所謂何事?”

 說起來,哪怕到現在,李二也好,大唐群臣也罷,都還不知道大明遣使的意圖。

 當然,李二是有

些猜測的,不過猜測終究只是猜測。

 長孫衝聞言,當即笑道:“我大明立國時間不長,雖數次有訪唐的想法,但都因國內情況而遲遲不能成行,如今,我大明基本上解決了可能存在的內憂外患,便有了此次正式出訪大唐的計劃。

 當然,其目的一是領略天朝上邦的風采,二則是與大唐磋商展開唐明更深層次的合作事宜。

 這一點兒,從我大明商部、工部都派了大量的精英隨團出使就看得出來。”

 李二聞言點了點頭,笑道:“如此甚好,不過這些事宜,貴使可與我朝僕射及各部尚書商議……”

 看得出來,李二對這些,興致缺缺。

 當然,這也是因為剛剛他動了些別的心思。

 又簡單的溝通了一會兒,朝會也就散了。

 當然,朝會是散了,但人沒散。

 李二回宮後,長孫無忌當即就組織兩國官員一同到禮部議事,就兩國問題,展開了友好磋商。

 而更多的人,則是在下朝後,便各自離去。

 就這種級別的兩國會晤,還真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參與的。

 不過說來也有意思,也不知道是長孫無忌安排的,還是李二安排的,崔家的崔侍郎、鄭家的鄭大夫、還有權萬紀這個尚書左丞居然都在其列。

 而諸如魏徵、房玄齡、溫彥博、蕭瑀這些人,卻又好巧不巧的都沒出現。

 看到這一幕,長孫衝也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