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所 作品

第五章 改良牧草


  工作上手熟練了,種植的果樹打理也比較簡單,吳思源的時間又感覺多了好多。

  60年代的牧場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遊戲,沒有什麼娛樂措施,放個電影都是一年遇不上幾回的稀罕事。

  感覺有些無聊的吳思源,只能不斷地給自己找事情做!

  這一次,他盯上了草原上的牧草。

  馬兒吃的牧草!

  說到牧草,先來說說牧場。

  敕勒川牧場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牧場,它是一個馬場,還是一個軍馬場。

  它是有政治背景的。

  所以在電影裡,在牧民的庇護下,許靈均才可以安然無恙,因為別人也不敢隨便衝擊馬場。

  為什麼一個馬場在那個年代有這樣的威懾力?

  因為在60年代,當時的中央就提出了全軍騾馬化。

  雖然在50年代的時候,國家就出現了第一個機械師,國際上的軍事潮流也是在往機械化發展。

  但是新中國的底子薄,公路體系尚未完成,道路交通情況又非常複雜,很多時候,坦克大炮都要依靠騾馬才能拖走,實行騾馬化才是當前最適合當時中國軍隊的一種方式。

  在這種背景之下,全軍開始大搞軍馬場和牲畜畜養的建設,敕勒川牧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在當時社會普遍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敕勒川牧場的牧民在食物的供應上還是充足的。

  牧場所在的鎮縣,規定每月食油的定量是三兩,肉的定量是半斤,而且肉的質量也不能保證。

  而敕勒川牧場的牧民就不同了,他們每月食油的供應量是一斤二兩,至於肉食,每一個生產連隊哪一個月不宰殺兩頭豬啊?

  所以,後來那麼多人都逃到敕勒川牧場去,是有原因的。

  當然,享受這麼好的待遇,敕勒川牧場牧民身上的政治任務也很重,每年提供多少馬匹,都是有規定的!

  而且是死規定的!

  所以,電影裡,敕勒川牧場的那些牧民才這麼有底氣不理會那些人,拿出牧草產量不夠,馬兒吃不飽會瘦的理由,直接帶著許靈均上山放牧了!

  上山放牧苦呀,一去十來天,一個月都不能回家,但也好過被拉受難!

  牧民們也願意跟許靈均熬這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