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1133章 文化侷限


    第1133章文化侷限




    環球影業的收購,從商業角度來分析,並不難。




    它的股份一直相對較為集中。




    創始人是德裔美國人卡爾·萊默爾




    1906年,萊默爾在芝加哥,從經營5分錢一張票的鎳幣影院開始入行,其經歷與華納影業創始人如出一轍。由於愛迪生公司幾乎壟斷所有放映設備的專利權,以至於所有影院都在為愛迪生打工。




    像其他同行一樣,萊默爾將目光投向影視行業上游,成立一家名叫“獨立運動影業”的公司,也就是環球影業的前身。




    萊默爾是當時第一個提出“造星”概念的電影廠,也因此,吸引不少演員加盟,譬如第一代美國甜心——瑪麗·皮爾福德。




    萊默爾的電影公司,迅速做大。




    1912年,他將公司搬到陽光充足利於拍攝且工資低廉的西部,也就是洛杉磯地區,並在好萊塢投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製片廠,又收購幾家小型電影公司,正式更名“環球影業”。




    萊默爾及兒子小萊默爾,執掌環球影業二十四年,拍攝過《西線無戰事》《百老匯》《爵士之王》等著名影片,奠定環球影業八大電影公司的堅實地位。




    1936年,受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小萊默爾不得不將環球影業,轉售給英國投資商阿瑟·蘭克。




    英國人謹小慎微,以小成本的恐怖片和怪獸片為主,環球影業過著不鹹不淡的日子。




    五六十年代,電視的興起,全面衝擊電影行業,環球影業的日子頓時困難起來。阿瑟·蘭克想要重回倫敦發展,將環球影業以11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音樂公司。




    美國音樂公司入主環球影業之後,進行深度資產重組,以原來的紀錄片部門為基礎,組建環球電視節目公司;以環球影視製片廠的拍攝基地為基礎,重組環球影城,也成為單獨子公司;另外還將環球音樂公司獨立出來,成為美國音樂公司的子公司;還有院線公司,紙媒公司,都單獨出來......




    一番操作下來,環球影視公司升級為環球國際集團。




    美國音樂公司這麼幹,除了精兵簡政外,各負其責外,更重要的事利用各家獨立子公司來稀釋其他股東的股份——成為環球集團後,美國音樂公司幾乎成為所有子公司的控股股東。




    美國音樂公司的主業在電視和廣播上面,為了給廣播和有線電視事業籌集更多的資金,最近兩年,他們一度表示,可以出售環球國際集團——原則上,只要美國音樂公司同意出售,這樁收購案就不存在太大的問題。這也是松下和高盛認為這次收購困難不大的主要依據。




    但現實給了他們一記耳光。




    美國音樂公司確實表示可以商談,但美國的民眾和報紙,輿情激憤。消息傳出後,多個地方出現靜坐、示威等活動,連帶著美國音樂公司的股價都出現劇烈震盪。




    更有議員站出來表示,環球影業已是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不可能也不應該出售給外資!




    高盛和松下的人,頭疼著呢。




    這事與盧燦無關。




    儘管盧系資本以及赫斯特報業集團,一共拿下27%的收購額度,其中赫斯特報業集團8%,縱橫影業8%,時尚集團6%,松林製片廠5%,總計投資份額也不算少,但由於松下集團在之前的洽談中,始終堅持由他們主導項目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