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154章 最後一幅

第154章最後一幅

有關近現代中國文物市場歡迎度和價值變化,虎園博物館做過相關分析。

第一次波峰,出現在1860年至1865年,起因是兩次鴉片戰爭。這兩場戰爭,勝利的英法士兵帶著無數搶來的中國工藝品、文物、古董回到歐洲之後,其巧奪天工的工藝,精美而神秘的造型,立即在歐洲掀起一陣狂熱的“中國藝術品”收藏熱潮。

這一時期的中國文物代表,是藝術品,譬如精美的金銀器、瓷器、青銅器等等。

第二次波峰,出現在1900—1915年。

因為第一次中國藝術品收藏熱,在經過沉澱之後,很快演變成“漢學熱”,對東方文明和東方文化的研究,在這一時期,達到一個高峰。伴隨而來的,就是很多探險家以及漢學家來東方,親手盜掘他們所感興趣的物品。也是這一時期,中國的各種“文化屬性”的文物,遭到空前劫難。

雖然在歷史記載中,提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歐美在中國瘋狂盜掘文物,一律稱之為“竊賊”,可無法否認的是,這幫竊賊中,確實有不少大學問家,他們對漢學在西方的推廣,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一時期的中國文物代表,是經卷、佛像、雕像、書籍、字畫等偏文學性的物品。

第三次波峰,出現在1935—1945年。

這一時期的原因很簡單,東洋搶劫了無數中國文物,然後透過各種渠道流向歐美市場。

特點是全品類。

第四次波峰,出現在1950年至1960年。

出現的原因也不難理解——內戰爆發,無數華人遷居港臺、歐美地區,他們攜帶走大量中華文物、古董藝術品,造就這一時期歐美市場中國藝術品的繁盛。

必須說明一點,所有波峰的出現,都少不了灰色渠道的文物出境。

等進入五六七年代,國內灰色文物古董外流現象幾乎杜絕,而遷居港臺歐美地區等因素而導致的市場波動也逐漸平息。

沒有活水的市場,很快開始走下坡路。

等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熱衷於研究、收藏東方藝術品的老一代藏家、學者逐漸老去,新一代藏家又因為對東方瞭解不多,自然的,對東方藏品沒什麼興趣。

於是,歐洲的東方藝術品市場最為嚴峻的波谷,出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歐洲,不包括美國!美國這個沒有歷史的國家,恰恰趁著這一時期,收購了大量來自東方的文物、古董,來填充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做門面!

也因此,漢學研究中心,也從歐洲往美國轉移。

這一點,從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招不滿學員,就可以略窺一二。

東方文物在歐洲市場上不受歡迎,自然也會影響到歐洲各家博物館對待中國文物的態度,這就是大英博物館願意拿出如此厚厚一本資料冊,讓盧燦選擇的原因之一。

果然,杜希德接下來的一句話,證明盧燦的猜測——“維文,你如果願意將你家博物館所珍藏的梵高素描、霍貝瑪的《秋日大道》、提香大師的《田野合奏》等名畫拿出來交換的話,你可以在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任意挑選等值的展品,而不僅僅限於這本冊頁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