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291章 軍備競賽


  這句批示,大體上的意思就是朕已經知道了,你們陸軍自己看著辦,但是,別指望趁機想要更多的軍費。

  西征看似重要,但是還遠遠不到讓大乾專門撥付大量戰費的地步,頂多就是給個零頭補貼一二,戰費還是得需要陸軍自己解決。

  這也不是楚行不願意給錢,而是最近兩年大乾花錢如流水。

  明明大乾的財政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奈何花的錢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啊!

  大乾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從來就沒有聽過,每年都要花掉一大批錢,然後河防、交通、工業扶持等,還有教育等等,每一方面都是要花大量的錢的,尤其是教育經費,自從宣平二十五年後,大乾開始大幅度提高基礎教育經費。

  其佔據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漲,從以往的百分之一,上漲到百分之三,然後是百分之五,現在已經是達到了百分之六了。

  二十九年的教育經費,佔據了財政開支的百分之六點五。

  這可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因為大乾一年的財政支出預算,可是兩個多億呢,百分之六點五就是有一千多萬元了。

  而這些教育經費,大部分都是用來補貼各地籌辦更多的官辦學校,尤其是官辦小學。

  去年禮部方面已經是喊出了口號,要在未來十年內,要讓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儘管這個適齡兒童,只侷限於男孩子,哪怕是這個入學率只侷限於小學六年制,但是要想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入學率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相當多的家庭,連一個孩子的讀書費用都難以承擔,同時當代絕大部分家庭都不止一個孩子,很多都是幾兄弟的家庭,讓所有家庭把家中的多數適齡男孩子送往學校就讀,是非常困難的。

  這就需要官府進一步降低小學的學費,對更多的優秀學生給予獎學金補貼,而這一部分的費用說實話非常龐大的,對各地的地方財政以及中央財政都是造成了非常重的負擔。

  這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大乾王朝自作自受,因為早期大乾王朝就是採取精英教育制度,刻意的太高學校老師的地位以及待遇,導致辦學的成本相當高昂。

  一個普通的資淺小學老師,他的年收入就可以達到一百多元,幾乎是普通工人的五倍以上,如果是資深的小學老師,那麼年收入更是可以達到兩三百元,幾乎是普通工人的十倍以上。

  至於中學老師就更不用說了,年收入可以達到五百元以上,大學老師更是能夠達到千元以上。

  當然了,他們的收入高,那是因為他們當年的求學成本也高,沒有這樣的高收入他們根本無法填平早年求學時的高昂費用。

  最終形成了一個高學費、高待遇的循環。

  而這些辦學成本,到最後部分會轉嫁到學生身上,部分則是轉嫁到官府財政上頭。

  但是即便如此,大乾王朝也依舊沒有降低教師待遇的打算。

  當年這種精英教育的時候,就已經是想到了會出現今天的結果,但是大乾禮部堅定執行這一策略,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讓如今的社會能夠消化接納高素質人口,而不至於出現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無法進入中上流社會,最後跑去造反的情況。

  而大乾的教育政策,是楚行效仿後世諸國的教育制度而推行的,算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社會分工篩選制度。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高中然後到大學,每一個階段都會淘汰一部分人,最後能夠讀大學只有極少數人。

  至於完全開放高等教育,那是別指望了,這不符合人類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模式。

  人們常說知識是無價的,但是這句話,其實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那就是知識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當被少數人所壟斷的時候,它價值非常的高。

  但是當所有人都掌握了,那麼一毛不值。

  真正要讓全民上大學,其實簡單的很,頂多就是開頭幾年花多一點錢,熬過了開頭幾年,培養了足夠的老師,隨便一間屋子,甚至空地裡就能充當大學課堂。

  對於大乾而言,普及大學教育並不會比普及小學教育困難多少。

  但是!

  掌握了社會主導權的權貴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把一群泥腿子**絲培養出來,讓他們成為權貴子弟的競爭對手嗎?

  開什麼國際玩笑!

  不可能的事。

  壟斷的知識才具備價值。

  再者,社會也是需要分工的,需要極少數的上層精英領導,需要一群既得利益階層,更需要一大群被剝削階層,總不能人人都去當官,沒人去普通工人掃大街不是。

  那麼怎麼進行社會分工呢?

  論出身?

  那樣太低級了,容易造成動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教育進行社會分工。

  學歷越低從事越低級的社會分工,學歷越高的從事越高級的社會分工,所以你會看到大乾社會里,接受了高等教育群體的平均收入是低教育群體平均收入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現象。

  前明的科舉制度,也是差不多是類似的社會分工模式,只不過侷限性比較大而已,不如大乾的教育制度這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