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211章 述職


  賽八仙興許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已經是遠遠不如現在大乾王朝的重臣了,立國初期的時候,他引以為傲的詩詞文章,如今在大乾的朝臣里根本就是上不來臺面。

  但是他之所以能夠一直穩坐值房,除了他的威望和資歷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他一直都是大乾王朝裡的絕對君權支持者,幾乎毫無保留的支持著楚行。

  基本上楚行要做什麼,他就支持什麼。

  對於賽八仙而言,其實楚行要做的事對不對已經不重要了,重要是支持楚行。

  當然了,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支持的也不是楚行這個人,他支持的只是大乾王朝的君主!

  回到金陵城的趙進,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仔細準備自己的施政方案,因為剛回到金陵城的第二天,他就是被召見了。

  楚行並沒有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或者是在什麼會議室裡召見的他,而是在午後時分在王宮前殿的城牆花園上召見的趙進。

  經過多年的整修,雖然說工期一拖再拖,但是好歹也是修了十多年,如今的皇宮主體建築基本已經是修建完畢了。

  原來的明皇宮因為實在過於殘破,這皇宮的修建,其實並不是在原來的明皇宮的基礎上進行返修,而是推到重來的那種。

  修建完工的宮廷,其佔地面積相當大,除了原來的明皇宮地域外,還加上了原來的王宮別院,把兩者融為了一體。

  建築模式,也是和傳統的皇宮不太一樣。

  外圍,是大片大片的草地以及石板等鋪就的廣場,表面看起來空蕩蕩的,不過實際上有著負責的防禦設施。

  那些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的假山,實際上就是堅固無比的堡壘,裡頭可是能夠部署火炮的,那些看起來只是普通排水溝的溝渠,實際上就是戰壕呢。

  而這些防禦設施都是通過壕溝甚至是地道進行聯繫。

  平日裡雖然沒啥用,但是如果遇到敵人進攻皇宮的話,這些防禦設置足以佈置五千人以上的防禦兵力進行外層防禦。

  外圍的草地以及石板廣場,基本是屬於半開放的性質,最外圍只有簡單的矮牆以及欄杆,當然了,雖然只是簡單的防禦性質,但是普通人自然是進不來的,因為這些區域,已經是屬於王宮的區域了,外圍是有眾多虎賁軍的士兵巡邏駐守的。

  能夠進來的,一般也都是在皇宮內辦公的人。

  大乾的宮廷,不僅僅是楚行的居所,或者是重要儀式的舉行地點,同時也是好幾個重要機構的辦公地點。

  在偌大的廣場,還有不少的辦公建築呢!

  目前在王宮的前殿辦公的機構有軍機處,值房,海軍統帥部、陸軍大都督府這四大機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app愛閱小說閱讀最新章節。

  當然了,這些機構的辦公地點,都是在皇宮的外圍區域。

  在龐大的草坪和廣場中間,才是真正傳統意義上的皇宮,這裡就不一樣了,整個王宮內部建築,被高高的宮牆所包圍著,同時這些宮牆也並不是傳統的四四方方的宮牆,而是不規則的菱形結構。

  至於為什麼是菱形結構的城牆,這自然是因為整座王宮,就是一座巨大的稜堡,在這裡宮牆的上方,可是設置了眾多的炮臺呢,能夠部署大量的火炮。

  大乾的王宮,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座巨大的軍事要塞!

  當然了,王宮到底是王宮,除了軍事功能外,還得有良好的政治功能以及生活功能,所以王宮內部,依舊是有著傳統的前殿,平日裡也是個擺設,只用來舉辦大規模的儀式之類的。

  不過楚行平日裡可不會在這裡召見臣子。

  他平日裡都是在值房辦公!

  不過這值房說是書房呢,但實際上卻是一座辦公功能非常完善的辦公建築,是兩層建築,一樓是秘書處的隨行秘書以及幾個值班大臣等隨駕臣子們的辦公地點,二樓嘛,則是楚行的辦公室以及會議室。

  通常楚行就是在自己的二樓辦公室處理軍政事務,接見大臣,而隔壁的會議室,則是主要舉行日常的早會。

  而小朝會,則是在前殿的軍機處的大型會議室裡舉行。

  大朝會,自然是在前大殿舉行。

  除了辦公區域外,更多的還是皇室的生活區域,基本上佔據了皇宮面積的三分之二,同樣是園林設計,錯落有致的分佈了數十座風格不同的庭院。

  而在前半的辦公區域裡,同樣也是有著大量的綠化面積,其中城牆花園就是一處楚行比較喜歡去的地方。

  這個城牆花園,其實就是直接在城牆上修建的,最高的地方甚至有數十米高,站在上頭,可以看見外面的大片皇宮外圍草坪和廣場,同時也能夠看見城區的景象。

  今天,楚行就是在城牆花園裡召見的趙進!

  楚行走在前頭,趙進落後一步跟著,再靠後一些,則是隨行秘書以及幾個侍衛,附近還有普通的侍衛以及秘書。

  這些人除了趙進外,都是天天跟在楚行身邊的,對楚行在城牆花園上召見臣子的場面已經是習慣了,不過趙進卻是頭一次在這種場合裡面聖。

  此時他只聽大王說著:“愛卿在上海工作的這些年,孤也是時常聽到過關於上海的報告,不過呢,總歸是沒能去親眼看過,多少有些可惜!”

  楚行這些年來,基本上已經是很少離開京師了,偶爾外出,也只是去金陵城郊區的工廠或者去當塗視察,這些年來,他可是一次都沒有去過上海呢。

  對於上海的景象,他更多的是通過報告以及旁人的口述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