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五百一十六章 國子監改革(第2頁)

  但這一次變革,卻比先前更加的猛烈。

  首先便是大乾治下的所有學堂,包括國子監,一起合併。

  其中先前內閣附屬的文學院,以及工部的附屬的工學院,大乾皇室的醫學院,農學院,悉數合併,統稱為大乾國子監。

  而國子監則分為兩大學院,文學院和理學院。

  不過這裡的理是指理工的意思,並不是傳統的儒家理學,是大乾為了發展工業化而做的努力。

  同時國子監還下設醫學系,農業學系、政法系等等。

  大乾肯定不會走大明的老路,甚至說此次是在傳統國子監基礎上,做了一次大膽的革新。

  亦或是,大乾的國子監只是個披著羊肉的假貨,他的真實身份應該叫大乾京師大學堂更合理一些。

  可惜的是,儘管楚行和大乾的高層百般努力,國子監真正厲害的點,依然是四書五經,理科水平依然很差勁。

  國子監和講武堂乃是大明的一文一武的兩隻手臂,不過很明顯其教育模式和未來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以講武堂為代表的機構,明顯是培養軍校生,是為軍隊培養人才服務的。

  而國子監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要走上科研道路,亦或是走上行政道路的。

  沒辦法,這個年代,如果不以當官為吸引力,很少有人願意為大乾效力的。

  尤其是大乾的統治根基,還有一大半在山東這塊土地上。

  而這一次科舉,一方是是大乾對外的政治宣傳秀,告訴世人我們已經是真的朝廷,真的政權,另外一方面也是為國子監選拔優秀的生源。

  其實除了講武堂、以及國子監這種純粹的政府機構式的培養人才機構之外,其實楚行還有另外一個單獨的培養渠道。

  這個渠道更加全面,對大乾對他也更加忠心,行動力更強。

  那就是童子軍裡面的兒郎們。

  因為征戰和災荒,大乾幾乎每到一地,都會收容大量無家可歸的小乞丐。

  這些孩子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過著隨時可能命喪黃泉的日子。

  是楚行給了他們一條活路,給了他們一個長大成人的機會,所以這群孩子的忠心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一開始,對於這群孩子的未來,楚行的想法是比較簡單的。

  那就是將童子軍當做育嬰堂亦或是孤兒院,提供一些基本上的學前教育,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再去高等學府。

  但是最近楚行卻改變了最初的想法。

  因為楚行格外關心童子軍的成長,所以很多時候即便是他再忙,也會抽時間去教導他們。

  在這個過程中,楚行意外的發現,在站亂叫中存活下來的孩子,可塑性更強,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更快。

  因為他們被拋棄過,更知道表現出自己價值的重要性。

  而且他們本身也是一張張白紙,不像是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的孩子一樣,頭腦上已經打上了鋼印一般的束縛。

  甚至有些孩子的優異表現,讓傳教士們大為驚歎,誇讚楚行手下的少年郎們,比西方的天才都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