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四百四十二章 軍事農事天下事(第2頁)

  當然,這也和孫元化不願意跟楚行討論軍事有關,但是提及農業,他卻不會過分的顧及。

  畢竟楚行關心農事,得利的也是普通百姓,孫元化自然有意無意的給楚行一些指點。

  其中讓楚行收益頗豐的,便是孫元化建議楚行引進和推廣高粱的種植。

  華夏有著悠久的高粱種植歷史,在大明朝,南方種植非常普遍,但是北方種植的百姓卻並不多,孫元化建議可以在山東嘗試大面積推廣,並取代粟。

  而且曾經在遼東任職的孫元化,跟楚行還說過,高粱這種農作物,對土地的要求相對比較低,甚至可以在遼東耕種。

  楚行也在政策層面上與孫元化做了分享。

  他決定從五個方面提高農業產量,分別是減免賦稅,招攬流民,鼓勵開荒,分配藩王土地,修建水利。

  其中減免賦稅、鼓勵開荒,修建水利屬於老生常談。

  在崇禎皇帝之前,大明的歷任皇帝,歷代賢臣們,都在努力做這些事情。

  可招攬流民就不太一樣了,大明雖然也不斷嘗試著招攬流民,但是效果不佳,因為招攬流民,需要強大的國力,大明已經做不到了。

  而流民的大量增加,已經成了影響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

  可楚行卻要做這件事情,在孫元化看來,十分的了不起。

  首先,流民也是人,他們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活下去已經成了巨大的奢望,楚行招攬他們,給他們分配土地,本身就是一件大善事。

  其次,這些流民一旦安定,有了產業,能夠安心的生活,勢必會對偽乾這個政權,產生極大的歸屬感,那麼這些人就再也不是大明的百姓了。

  甚至有朝一日,朝廷圍剿,他們還會成為反抗大明的中堅力量。

  其次,則是分配藩王的土地了。

  為什麼楚行造反之後,感覺日子每天都緊巴巴的,但是絕對比崇禎皇帝過得香?

  因為大明的宗室,已經成了天下最大的負擔。

  每年為了應付宗室子弟的開銷,要花費大明財政將近四分之一的錢財,甚至一度超過軍隊。

  這麼龐大的負擔,如何能夠讓朝廷喘得過氣來。

  而且這些不是生產的米蟲,還佔據著大量的土地,壓縮百姓們的生存空間。

  朝臣們不是不知道,宗室是天下的大問題,但是誰也沒有辦法解決。

  可到了楚行這裡,就壓根不是負擔,甚至楚行覺得是福利。

  首先,楚行是絕對不會給宗室一文銀子的,他們如果不自己從事生產,那麼就等著活活被餓死。

  其次,他們積蓄或者崇禎皇帝賞賜的田產,楚行也準備給百姓們都分配下去,打擊他們一家,可比打擊那些分散的士紳要簡單的多。

  對此,孫元化也不知道該如何勸諫,在他看來,宗室的土地是不允許分配的,但是分配了宗室的土地,卻可以養活更多的百姓,所以最終他的選擇是閉嘴。

  不過,楚行也能從孫元化的小表情裡,看到他對於自己的選擇是有些不滿意的。

  只是楚行壓根就懶得搭理,在他看來,孫元化的思想覺悟,還沒有完全轉化,他還是屬於崇禎手底下的舊官僚。

  自己不會跟自己一樣,為天下,為百姓著想。

  這一天,楚行照例跟孫元化談了半響開發鹽鹼地的事情,臨走之前還說道:“孫先生不必送了,外面冷,本王晚上回來跟你拼刺刀。”

  然後壓低了聲音道:“這才咱們都別帶護具,真男人,就該該感受下刻骨銘心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