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選之子(第2頁)

  “娘,大王仁善,也不缺您這頓煎餅,那是您攢了一輩子的壽材,還是留著吧。”

  “混賬玩意,人家大王那麼大的恩情,咱們老百姓雖然窮,但是得知道知恩圖報,隔壁村的劉老太送了雞,在大集上說話脖子都要仰上天了,我可不能落了後。”

  楚行都有些後悔,這行蹤就怎麼暴漏了呢。想起了前些日子的事情,楚行有些感慨,忍不住問道:“可調查過當地的官府,是否有強行命令百姓奉承本王的行為?”

  潘興搖了搖頭,“啟稟大王,這都是百姓發自內心的想法,並沒有人暗中要求。”

  楚行點點頭說道:“雖然個別百姓奸猾,偷個軍糧,搶個軍械啥的都敢幹,但是大體上還是好人多,有些事,咱們不來下面多轉轉,也根本不知道。”

  潘興道:“確實如此,若不是與大王巡視各鄉鎮,如何知道百姓之疾苦,這還是咱們救民軍行仁政,儘量不與民爭利,想想之前明廷與地主、宗族欺壓百姓之時,他們的日子該何其艱難啊!”

  楚行道:“咱們不缺百姓這一隻雞,兩隻鴨的,以後每到一地,明令禁止,不許百姓給本王送禮,硬是要送的,記錄在冊,捐給當地的養濟院和育嬰堂。已經收下的,交給養雞場吧,咱們其實也是缺雞蛋給將士們補身體的。”

  “遵命。”潘興轉身離開。

  楚行每到一地,都會檢查當地的黃冊,因為攤丁入畝和分田等諸多政策在實施當中,百姓們隱藏戶口的情況,基本上沒有。

  這導致青州府的人口激增,這是明擺著的好事兒,只要上了黃冊,入了戶籍,就給分田地,總比當流民要強。

  楚行雖然沒有數據,但是他猜測,明朝的人口比之清朝應該不至於差太多,而之所以在冊的人口少,那是因為明朝的流民太多了。

  而楚行之所以敢放心的分田,大肆吸納流民,是因為他現在手頭已經培育出了一種神器紅薯。

  其實當初在東鎮廟,跟紅薯一起培育的,還有馬鈴薯。

  只是楚行也搞不懂為什麼,馬鈴薯這種在他印象中十分高產的農作物,經過他的培育,產量很一般。

  而楚行手頭也沒有懂行的人可以幫他。

  紅薯之所以可以大肆培育成功,他還得感謝大學士徐光啟呢。

  誰能想到,徐光啟三番五次懇求皇帝陛下,利用紅薯賑災,而效果一般的神器作物,已經成為了大乾的寶貝。

  如今救民軍治下,但凡條件允許,都要種上一些紅薯。

  而手頭有了黃冊和戶籍之後,楚行則會根據當地記錄的百姓情況,對每個鎮進行財政調整,允許他們增加擴大養濟院、育嬰堂、漏澤園。

  楚行也是跟隨嫂夫人修習史書,才知道,唐宋就開始大規模出現福利機構了。

  所謂養濟院,其實就是孤兒院,這個部門是楚行最為關心的部門,因為這些孩子們無家可歸,楚行可以將他們培養成最重要的人才。

  培養忠心耿耿的孩子為自己效命,一直是楚行十分重視的事情。

  所以養濟院得到的撥款是最多的。

  此外便是漏澤園,所謂漏澤園就是大型公墓,這些年地方上戰亂頻發,又因為有大規模的乾旱災害,各地沒有人收屍是屍體很多,而各地交戰,戰死的士兵的屍體,也經常用堆積如山來形容。